“我以前没这样黑,虽然不是细皮嫩肉,可长得白白净净的,这一年多的扶贫,把我老徐晒黑喽,连有的老战友都认不得我啦!”2019年5月5日,当我们中国银行总行党务工作部“复兴壹号”记者冯方云同志采访我时,我笑着同他开着玩笑说。
我是1993年从部队转业来到中行的,之前服役时主要从事后勤工作,来到中行后,我干过保卫、司机、客户经理等岗位,一直做到沭阳支行综管部主任一职,当组织决定派我去经济薄弱村大房村担任扶贫的第一书记时,我感到很意外。
首先,我年龄大了,1964年出生的我已经56岁了。再者,按照惯例一般是安排支行副行长这样的干部去担任第一书记的,我仅仅是支行的中层,而江苏省派驻沭阳县扶贫工作队有20余名来自不同行业的队员,个个都是一把好手。我离开农村已经好多年了,恐怕扶贫工作做不好,丢了自个面子事小,丢了中行面子事大。当组织上再次找我谈话时,我是很有顾虑的,怕水平不够,干不好扶贫工作,给中国银行丢脸,但是想到自己作为党员,就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安排,组织上是考虑成熟才决定的,自己绝对不能讨价还价,于是,我仔细的考虑了一下,欣然赴任了。
我深刻的明白,干工作靠热情是不够的,还要靠智慧,要熟悉人情世故,善于与扶贫村的村民相处,晓得民风民俗,要同村民们打成一片,要知道村民们心里想的是啥,盼的是啥,要的是啥,才能把扶贫工作做好,才能给“第一书记”这个称号争光。我是沭阳本地人,因此,我同村民交流用的都是当地的方言,“进得了门,握得了手,坐得了板凳,拉得了家常”,入乡随俗,水乳交融,同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拧成一股绳,才能形成合力,人的关系理顺了,事情才能办得顺溜。
毛主席有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到岗后,首先是摸准情况再动手:大房村是由三个村合并而成的,村集体经济很是薄弱,这个大村共有1025户人家,人口4800人;贫困户合计248户890人;致贫原因包括缺技术、缺劳力、缺土地、缺资金、因病、因残、因学、因灾,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如何甄别贫困户是精准扶贫的前提,我的方法是一看粮,二看房,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有无读书郎。我根据这四点扶贫,扶真贫,把钱花在刀口上,得到了贫困群众的交口称赞。
脱贫,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可行办法。大房村人多地少,人均才八分地,还要拿出一部分种粮解决口粮问题,要拿出更多土地来种植经济作物提高收入,是不现实的。怎么办,搞啥项目呢?那时间,我真的是愁得白了头,掉了肉。通过大量走访,我了解到万匹乡和周围几个乡镇木材加工业非常发达,这就需要大量的标准厂房,而当地恰恰很少,私营企业主需求很大。“能不能造厂房出租给私营企业主使用,收取租金给大房村,这样就会旱涝保收”,我脑海里忽然闪出这个“金点子”,可把我给乐坏了。
蓝图,画起来容易,变成现实可就要花功夫了。造厂房,就需要土地,需要资金,后者还相对好办,有专项扶贫资金,前者呢,谁都知道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建设用地用一块少一块。我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法规的前提下,开始了漫长的“求地”之路。一开始,乡里不同意,谁都要地,每个人都答应这还得了。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三次不行,四次。在乡领导忙碌时不便打扰,我就守在乡领导的办公室边上,一等他们忙完工作,马上拦住他们请他们帮助解决这个困难,那时是我扶贫工作最艰难的时刻,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我的焦虑,爱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嗔怪我说:“你都多大岁数了,干这个扶贫,量力而行,对得起自个良心就是了,有的事,咱们老百姓的能力是有限的,你自个悠着点吧,把自个累坏了,大女儿还没成家,二女儿明年就要考大学,这个家靠谁来支撑?你还是多找找行领导,请他们帮助解决吧。”我想了一想,动情地告诉爱人:“正因为我这个岁数了,离退休不远了,才要更加珍惜为国家做点事的机会。党组织把我派到大房村,如果我一遇到困难就找领导,那要我来干啥的?当然我能力和权力有限,如果我实在解决不了的,肯定会找领导帮助解决。”我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虽然不说,但是我的中行“娘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时任宿迁分行行长周广峰和省行党务工作部部长吴瑚,还有省行具体负责扶贫的党务工作部高级经理王爵平一起出动,轮番上阵,为我保驾护航,在他们的多方协调下,在省委驻沭阳县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用地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厂房建设顺利展开,我的工作打开了局面,我算了一笔账:由省中行投入资金140万元,加上当地乡镇投入40万元,完全可以建好厂房,租金可以为大房村每年带来126万元的集体收入,有了钱就能改善村容村貌,就能给贫困户们送来最急需的钱物,多好呀!
收取租金是个好办法,可以细水长流,除了厂房收租,我准备在大房村周边的交通要道上再投资35万元建设两个高炮广告牌出租,又能为大房村带来一笔稳定的收入,这可是锦上添花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不仅要物质生活上的小康,也需要精神生活上的小康;脱贫,首先要脱物质匮乏之贫,也要脱精神贫乏之贫,因此我对大房村的扶贫,既有产业扶贫,也有文化扶贫。
之前的大房村,是三个小村合并而成,历史遗留问题很多,小村与小村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矛盾很多。作为第一书记,我首先团结带领村支两委的同志,以身作则,注意发挥支部委员的作用,激发他们干事业的豪情。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支部委员们一看,第一书记都动起来了,他老徐还是个外地人,连他都把大房村当成自个家来侍弄,作为党员,作为本地党员,此时不行动起来,还配得上做一个党员吗?于是全体党员也行动起来,按照村支两委的部署,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他们疏浚河道,栽植花木,修整道路,书写标语,大房村的村容村貌一天天的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其中有一位老支书,已经退下来多年了,每天早晨自发在村里打扫卫生,拣拾垃圾,是多么的可敬呀!
村民们一看,党员们这样干,这都是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呀,我们还等啥,于是,也一起行动起来。一位群众的大棚养殖就在村口路边上,有碍村容,我就同他说了一次,第二天这位村民就把大棚给拆了;一位群众由于家门口是水泥路面,不能种花,他就自费买了几盆鲜花摆在门口,美化村容村貌;一位做电焊的村民,每次村里搞文体活动,他自觉自愿放弃生意,帮助党支部委员们悬挂投影仪,活动结束时拆卸投影仪,任劳任怨,从不收取报酬。
我于是趁热打铁,利用帮扶资金买了图书,在村里建起了图书馆、群众活动室、体育广场等文化设施,成立了大房村篮球队,帮助群众远离赌场,让村民们多听党的声音,跟着党走,大房村才有美好的未来。
以前,村民们从来不去村委会,自从我来了后,村民们没事就来村委会坐一坐,拉拉家常,互相亲切了很多。如今的大房村,一到晚上,村委会广场上也像城里一样跳起了广场舞,响起了欢笑声。
一位老党员开着玩笑对我说:“老徐,你别走好不好,真的好希望你永远在这里做第一书记啊,你把咱村的人心凝聚起来了呀!”是啊,我在这里扶贫,也交了朋友,树了口碑,更令我欣慰的是,我在村民中间树立了扶贫干部的美好形象。
下一步的工作,我已经同上级商量好了:组织医疗队为村民们义诊;利用暑假时间把所有的留守儿童组织起来,运用中行青年们的知识,积极开展计算机、美术、舞蹈、音乐等活动,帮助孩子们增强文化修养,扩大知识面……
那天,冯记者告诉我说:“老徐,你知道我到大房村来采访,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啥吗?”
“是啥?”
“是你们大房村的标语!”
嚯,一句话说到我的心坎里啦,这大房村的标语,可是我老徐的得意之笔嘞!
冯记者告诉我,他走在大房村,看着街道两旁的标语,仿佛是走进了一个时代和文化完美结合的长廊,这里的标语真的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政治色彩的“永远跟党走,党在我心中”“锐意改革,同心筑梦”;有关于生态建设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崇尚自然,保护环境”;有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乡文明风,满村和谐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历年新年贺辞中的金句“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都是追梦人”“不负韶华,只争朝夕”;有关于党的建设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群众富不富,全在党支部”等等。
同冯记者告别已有几天了,他在电话里对我说,他正在写我的扶贫采访报告,他引用了诗人冯至《南方的夜》中的一句诗来夸赞我:“这时我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的开放。”他说,他要把这诗句写在采访报告里……
(作者:徐德洲 2018-2019年度省委驻沭阳帮扶工作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