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江苏扶贫实录·亲历篇 | 驻村手记之幸福的责任
2020-10-21 14:0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刘琪  
1
听新闻

清晨,我小心翼翼的敲破蛋壳,打开一枚老乡送的咸鸭蛋,筷子戳下的瞬间,晶莹剔透的蛋油散发着质朴、纯厚的金色光芒,汩汩的冒出来,流淌在指尖,轻轻吮吸,心满意足,回味无穷。原来,幸福是这么简单。

两年的驻村生活已过大半,回顾过往,行囊中装满了无数的喜怒哀乐,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吵过、也笑过;工作中累过、也醉过,岁月沉淀下来的更多的是淡然。也许,时间能稀释所有的悲哀和不幸,流年能弱化太多的抑郁和怨天尤人。从刚到村里连语言都听不懂到现在田熟、地熟、路熟、人熟,成为一名进村“狗不叫”的扶贫干部,驻村队员们动真情、用真心、使真力,与当地干部、群众赤诚相见。晚风尚新,时光已旧,曾经的苦大仇深细细咀嚼起来竟然变的甘之如饴。大多数时候,开心、快乐的事情往往转身即忘;而悲伤、纠结的事情却偏偏铭心刻骨。我将来也许可以依靠这些“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喂养寂寥,也可以典当那些“琴棋书画诗酒花”来滋润情怀。

入乡随俗第一餐

去年2月,25名队员带着满腔热忱和远大抱负投身到扶贫第一线,加入省委驻灌云县帮扶工作队,我负责帮扶和平村。出发前,我欣欣然憧憬着古朴的乡村,旖旎的风光,曼妙的古道,小桥、流水、人家、风吹麦浪,还有漫山遍野金灿灿的油菜花。

然而,体验完到乡下的第一餐,沸腾的热血瞬间凝固了。那天零下2度,我盛好饭菜,故作镇定地坐在露天的长条凳上,狐疑的抬眼看看四周,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狼吞虎咽起来,很遗憾,还没吃完,呼啸的北风已经把饭菜打地冰凉,连骨子里最后一点热情也没剩下。

从城市到农村,队员们经受着各种煎熬,旱厕里苍蝇乱飞,很多人不适应;乡下没有通自来水,很多人不习惯;农村不具备洗澡的条件,很多人不适应……可是,既然我们接受了这份神圣的使命,就必须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因为这是共产党员对人民的承诺,对国家的责任,对历史的担当!

沉甸甸的心酸

第一次串户走访,我来到老党员李恩科家,77岁的老人守着五亩薄田勉强度日,老伴75岁,患有脑梗,唯一的儿子前几年去世了,儿媳妇不告而别,丢下一个小孙女,读小学五年级,缺少父母关爱,小孩学习成绩不是太好。听说省里帮扶困难家庭的干部要来,他的老伴颤颤巍巍地迎到门口,见面就说“党来帮我们了啊”,说完浑浊的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淌,嘴里不停的小声嘟囔着,她恨自己的病,恨自己拖累了全家,恨日子过的越来越苦,拮据的生活已经让这个家庭举步维艰了。老人黝黑的手一直在颤抖,生活的刻刀残忍的在她的手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沟壑,花白的头发和略显佝偻的腰身是无情的岁月留碾轧的痕记,我一时语塞,心里沉甸甸的,对于这样的贫困户目前考虑的问题只能是生存,然后,才是生活。

图河有一位叫李腊梅的学生,家庭条件之艰苦令人唏嘘,然而,小腊梅人贫志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融专业。父亲李虎是家中唯一的劳力,我到他家的时候,看见房屋虽然简陋,但是李虎在四周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在村里显得格外别致。由于房间太少,为了给女儿一个独立的空间,他只能把门前空置的猪圈打扫干净,蜗居在里面。知道我是来看小腊梅的,这个木讷的汉子脸上洋溢出骄傲和满足感,“娃儿很争气,差2分就上一本喽”。“我们亏欠孩子太多了,我儿子没有结婚,小腊梅是我们收养的,平时在学校吃饭的时候她都是偷偷躲在角落里自己默默的吃,因为她的伙食就是馒头咸菜,她没有多余的钱吃肉菜”,小腊梅的奶奶拖着病腿一步一步挪过来动情的说。我看见老人的裤管高高的卷起来,小腿处用绳子绕了几圈,打了个结,腿部暗青色的血管高高突起,“哎,人岁数大了就不中用了,得了静脉曲张,腿脚不好,干不了活”老人解释说。小腊梅低着头从房间走出来,靠着墙根站定,她很内向,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个子比同龄孩子明显矮一些,贫瘠的物质生活让这个孩子瘦弱的身体看上去像一片纸,不知道什么时候一阵大风就能把她刮走。家访之后,我联系到江苏省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把情况告诉她们,利用“春蕾帮扶计划”为小腊梅争取了6000元助学金。虽然,这点微弱的物质帮助只能算杯水车薪,但是起码让孩子感觉到这是一个有爱、有希望、有温度的社会。

初来乍到,外来的和尚不念经

作为一名80后年轻队员,我的脸上可能堆满了稚嫩和彷徨,少了一些阅历和沧桑。初来乍到,老乡们觉得这个省城的娃娃只是来镀金的,背地里议论说,他们就是认认真真假大空,踏踏实实走过场。为了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我计划带领低收入户种植西兰花,前期调研阶段,老乡们都笑眯眯的表示支持,可是真的到了需要掏钱的时候,“吃瓜群众”却纷纷表示他们只是来“打酱油”的。眼看到村后的第一个项目,就要无果而终,我感到满肚子委屈和无奈,原来群众根本不信任我。首战失利,我没有气馁,也不敢懈怠,总结经验,寻找原因,反复跟村里人沟通,套近乎,拉家常,甚至喝大酒。最后,村里答应先由村干部带头推广种植西兰花,同时请来种植能手到田间地头做技术指导,循序渐进引导低收入户参与进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底西兰花长势喜人,3块钱每斤的地头收购价让种植户开开心心的过了个年。

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可是到了农村才发现,我跟人家念的压根儿不是一本经。农村有独特的工作节奏和生活哲学,农村的工作不是摆张桌子就能办公那么简单,这里的工作在田间地头,是家长里短。随着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也愈发佩服村里满脸沟壑的老党员们,他们身上的优雅是阅尽人生后的坦然,饱受沧桑后的睿智,和无数沉浮后的淡泊。

老党员们建议“要想富,先修路”,为了取得群众的信任,让百姓更好、更快的得到实惠,我争分夺秒规划项目,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去年年底,村里修好了6公里的路,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再是“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脚泥”了;今年,村里的装了130盏路灯,农民的眼里有光,心里也就亮堂了。

以前,在影视剧里看见老百姓涕泪横流的说感谢党,感谢国家,我始终觉得剧情矫揉造作,脱离现实。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一位老上访户搬进危房改造后的新居,老人情绪激动的在墙上刷了“社会主义好”五个鲜艳欲滴的大字,我的观点彻底被颠覆了。不能用自己的无知和愚昧去臆测人间的真情,我们没见过的,不代表感动不存在。

不仅有当下,更要有责任和远方

身处陌生的环境,面对未知的困难,每位驻村队员都像孤独的斗士,但是,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要感谢组织的关心和群众的支持,更要感谢家人默默的理解和付出。外婆去世的时候,我在灌云没能见到老人最后一面;妻子怀孕8个多月了,我只能每天通过视频进行关心和问候;父亲的生日,我是在过完的第二天才忽然记起来……6月的一天,我接到家里电话,说岳父突发疾病要做心脏换瓣膜手术,我急忙从灌云赶到南京市第一医院,连续在病床前陪护几个日夜,虽然精疲力竭,但是没顾的上调整状态,又急匆匆赶回村里协调关系,推进光伏电站项目及早并网发电。说实话,我亏欠了家庭不少,但是家人始终毫无怨言,一如既往的表示支持。有同事问我,早知道家里这么多困难,你还会选择去农村扶贫吗?我想,哪个队员、哪个家庭没有当下的困难呢?但是,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因为共产党员心中不仅要有当下,更要有责任和远方。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落,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作者:刘琪 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2016-2017省委驻灌云帮扶工作队员,灌云县周河镇和平村驻村第一书记) 

标签:手记;幸福;腊梅
责编:吕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