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江苏扶贫实录·亲历篇 | 老罗的故事
2020-10-21 13:5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李瑞兵  
1
听新闻

老罗名叫罗会兵,是响水县南河镇兴南村的农民。2014-2015年,我随同省人社厅担任队长单位的省委帮扶工作队在响水县工作,与老罗结识并逐渐熟悉,成为了结对帮扶的“亲戚”。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持续帮扶下,老罗不仅自己摘掉穷帽子,走上了致富路,还带动村里的低收入农户一起盖大棚、种西瓜,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带头人,演绎了一个温暖感人的脱贫故事。

初识:弯着腰的顶梁柱

第一次见到老罗是2014年2月底的一个早晨。当时省委帮扶工作队初到响水,曹炳泰队长带着我到挂钩的兴南村“摸底”,按照村委会提供的低收入农户名单和地址挨家挨户走访,老罗是我们走访的第一家。

那天,罗家阴暗的草房里挤满了闻讯而至的邻居,仅有的三个塑料凳子都搬出来但根本不够坐。曹队长的开场白像农民一样质朴直白:我姓曹,你们喊我老曹吧,有啥想说的话就敞开说,有啥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在我们的再三鼓励下,罗会兵才红着脸把家里的情况一点一点从肚子里挤出来:大儿一家四口在村里找零活儿干,女儿举家外出务工,二儿精神失常,妻子不堪忍受一眼看不见头的苦日子离家出走,留下三个年幼的孩子,老罗的老伴儿体弱多病一年四季药不离口,80多岁的老母亲还要颤微微地拄着拐杖打草喂羊,老老小小六张嘴全指望他一个人。虽然我们已经对贫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眼前满脸皱纹的黑黑脸膛、了无生气的小屋,以及老罗吞吞吐吐话语背后的残酷现实,还是给了我们胸口重重一拳。

坐在床沿儿上听完罗会兵的话,曹队长难受得半晌没说出话,眼泪在眼眶里转了几圈儿,嘴巴张开又合上。末了,他拉着罗会兵的手说,老罗啊,我没想到家里的日子过得这么苦,我心里很难受,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但我想肯定会有办法的,党和政府给了这么好的扶贫政策,帮的就是像你这样的人,咱们拧成一股绳,把这顶穷帽子甩到中山河里去!

下单:量身订制的加料套餐

3月初的扶贫项目论证会气氛热烈,围绕如何帮助2800个像老罗这样的低收入农户长久脱贫,帮扶工作队、响水县扶贫办、有关乡镇和村居的同志们讨论了整整一周,项目挨个过堂,反复修改论证了三轮。

精准扶贫的要求如何具体化,经济薄弱村的集体经济与农户收入怎样才能形成有机联动,有限的帮扶资金如何统筹分配,项目的可持续性能否经得起时间检验……大家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争论越来越激烈,但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不搞大水漫灌,不搞平均主义大锅饭,让低收入户点菜,帮扶工作队下单,充分尊重低收入农户的个人意愿,扶持养羊、发展高效农业、提供就业岗位多管齐下,端出个性化菜单,提高农民和村集体自我造血能力。

老罗怎么办?我一直惦记着这个“穷亲戚”,会议最后专门讲了老罗的情况,住房条件差、劳动力不足、因病返贫风险大,老罗家的穷根儿很顽固,能不能再给他加个餐,多点发力帮助他家彻底挣脱泥潭?“罗会兵这个人我晓得,肯吃苦,能干事,一个帮扶措施肯定不够,我赞成给他两个,否则爬坡爬一半再掉下来,一家人的心就全凉掉了!”县扶贫办老孙主任的话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有了实在可行的办法:扶持3个大棚种西瓜,再加上8只小羊免费送到家,县里再想办法帮他家把房子翻盖一下。老罗这个老资格的低收入农户,我们帮定啦!

掉泪:我心疼那6只小羊

春天孕育着无限的希望。老罗拿到工作队免费赠送的3个蔬菜大棚,立刻忙活起来,翻土、栽苗、施肥、除草,每件事都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用他老伴的话说,搞对象的时候都没有这么积极。5月初第一茬8424西瓜成熟,老罗特意选了俩瓜,蹬着三轮车送到工作队驻地。老罗一边切西瓜递给大家,一边自卖自夸“这个瓜甜噢,甜得不得了,地头的批发价都要一块四一块五呢……”

夏末,工作队从几位山羊养殖大户手里买了一批小山羊送给低收入农户,老罗领到了8只。小羊生长繁殖快,正常情况下当年就可以增至20只左右。当时响水的山羊养殖已经颇具规模,羊肉价格稳中有涨,市场销路不愁,大家都觉得是个好思路。

谁料到,小羊领回家的第二个月,老罗就拽着提供小羊的养殖户梁开传到了工作队,扯着嗓子要找领导评评理。“8只小羊死了6只,你这是什么羊啊,哪里有你这样骗人的?!”老罗情绪很激动,脸变得黑红黑红,紧紧抓着小梁的衣服领子不放。“85后”的梁开传满脸都是委屈:小羊保证一个月不生病,有问题包换,可偏偏是第29天一下子死了6只,我要是再赔他6只,我这一个月就只剩吃山芋叶子喝白开水了。我们劝了半天,老罗和小梁才肯坐下来,老罗埋怨小羊体质不好、不硬气,小梁怪老罗不懂养殖技术,肯定是瞎捣鼓把小羊给害了。好说歹说,总算形成了解决方案:小梁按照协议约定,再拿出6只小羊,工作队在后续的工作当中继续跟小梁合作,从他的养殖场再买一批羊,但他必须跟踪做好农户的技术指导工作。

临出门,老罗转过身,“不是我不讲理,我是穷怕了!我太看重这几只小羊了,我家老太婆以后买药的钱,都指望它们了”。说着,老罗眼圈一红哭了。那一刻,我们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心里沉甸甸的,只是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

老罗养羊的事儿给我们上了深刻一课,扶贫光有项目和资金不行,还必须有技术、懂管理,要像绣花一般下功夫、花心思,让每一笔扶贫资金真正用到关键时、关键处,才能保证扶贫工作起步稳、过程顺、结果好、群众心里暖。

希望:有奔头就一点都不累

初冬,老罗全家搬进了4间砖瓦结构的平房,再也不用担心雨雪被风灌到床边了。2014年底,《新华日报》的记者到响水收集扶贫一线素材时,在我们的陪同下到老罗家里坐了大半天。虽然房间陈设简单,仅有的一个冰箱是为了保存老伴吃的中药剂才添置的,但老罗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嘴里不停念叨着“我不怕,这日子不愁,不愁……”那天,记者把身上所有的现金全部掏出来留下,流着眼泪离开了老罗家,后来把省委驻响水帮扶工作队的做法和老罗的名字写进新闻稿,发表在了《新华日报》的头版头条。返回南京的路上,这位记者感慨道,即便是在那样贫瘠的生活条件下,老罗仍然眼里亮着光、心里燃着火,就像山崖上向阳生长的酸枣树,努力保持着姿态的昂扬。

在政府的帮助下顺利起了步,老罗慢慢摸到了致富的门道,踩着油门越跑越快,小羊从8只到20只再到40多只,西瓜大棚从3个到6个再到十几个,每年一茬西瓜一茬西兰花,再加上几十只小羊,纯收入有七八万,好的年头有将近十万。打前年开始,他还雇佣了4名村里的低收入户帮他一起打理大棚,每天结算工资80~100元,一帮穷兄弟在他的鼓励下,甩开膀子使劲干,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5年12月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7家中央媒体集体到响水采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2016年10月新华社“脱贫肖像”专稿登出了罗会兵老两口的合影,罗老汉搬开贫困“大石头”的故事上了电视上了网,传到了更多更远的地方。成了“名人”的老罗,虽然已经年近七旬,却一刻也不停下脚步,农闲的时候,他在村里当保洁员,开着拖拉机帮十里八村犁地拉篓,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奔不完的路程。

“喝了灌河水,就是响水人”。虽然已经离开响水四五年了,但我们这些帮扶工作队员们依旧牵挂着第二故乡,惦记着老罗和那些曾经朝夕相处的乡亲们。逢年过节,我也总会接到老罗的电话,有时候还会收到他托人捎来的西瓜、柿子和刚打的新米。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老罗在田里劳作耕耘,满头大汗却依旧劲头十足的样子,耳边还会想起他那浓重的乡音,“这点活算不了什么,不碍事不碍事,不觉得累”。老罗和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的苏北农民,在精准扶贫春风的滋润下,正鼓足气卯足劲,大踏步追赶着全省人民全面小康的“幸福列车”。

(作者:李瑞兵 江苏汇鸿国际集团2014-2015年度省委驻响水帮扶工作队员)

标签:帮扶;工作队员;省委
责编:吕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