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培植“科创基因”,合肥大魄力
2020-10-26 13:48:00  来源:网信无锡  
1
听新闻

编者按

10月11日,无锡启动了“智汇长三角 科创太湖湾”全媒体新闻行动,通过走访上海、杭州、南京、合肥、苏州等8个城市,学习借鉴这些城市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人才引领等方面的“他山之石”。

2008年金融危机之际,合肥几乎以“全市家底”逆势抄底京东方A,浮盈百亿;2016年前瞻性布局半导体成立合肥长鑫,推出国产第一代10nm级8Gb DDR4内存,三年时间成就行业巨头;再到2020年“出手相救”蔚来汽车,从而刺激德国大众通过增持股权等方式加码合肥,合肥市政府在产业布局上的一系列操作备受市场瞩目。

在逆向投资、趋势操作、前瞻性布局上,一系列操作的背后,合肥的发展观极其朴素而坚定: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如今,它又争取到了融入长三角这个最好的时间窗口。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在合肥身上得到验证。

进击的产业黑马

关于京东方落户合肥有很多戏剧化的版本,记者找到了最接近真相的事件当事人——全程参与京东方项目招引的合肥市新站区招商局副局长杨涛,“合肥的产业链招商有很多都是借鉴无锡。”杨涛的开场白透露出两个信息:长三角城市互相高度关注;招商干部的学习能力很强。

杨涛告诉记者,2007年,京东方计划在北京以外投资设厂,而除去深圳、武汉、成都等地,合肥已经排在了意向排名五位开外。“但是合肥非常有诚意,京东方最核心的资金问题,我们最先满足与其达成共识。”

这里就不得不说“徽商”的魄力和智慧。为了让京东方落户合肥,合肥政府承诺拿出90亿元融资,来为京东方“兜底”(最后实际出资30亿元)。

合肥当时正处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尽管财政收入也才300亿,但是通过对显示行业发展前景的专业调研和研判分析,最后在听取正反两方面意见后,最终作出决定:向京东方出资。

这是当时安徽省最大一笔投资,且国有资产的安全得到了保障。30亿元政府国有资本以股权投资的形式进入项目,企业上市后,2012年,通过资本市场退出,国有资本增值70亿元,以最小成本、最低风险撬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

杨涛说,这样的投资方式成为一种合肥创新样本,在后来多个大项目中被沿用,“但是使用条件各不相同。”

对产业的关注带来的是爆发式的增长,京东方在合肥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目前成为全国出货量第一的显示屏厂商,带动70多家配套企业落户,围绕这一龙头企业,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舍得”终有回报。

崛起的科技腹地

在中国的城市中,科技馆很多,城市规划馆也不少,但是像安徽创新馆这样“硬核”的主题展示馆却不多见。在这座集合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的展示馆内,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展区尤为显眼。

安徽创新馆之所以能成为代表中国创新精神所在,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展示中心。

馆长陈林告诉记者,它以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为核心,形成了“聚集展示、捕捉寻找、研发转化”的环形链条。

开馆1年多来,创新馆已引进知名科技服务机构10多家,组建技术创新中心3个,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活动70场,服务5000多家企业。“如果创新中心是孵化1.0版本,那这就是2.0版本。”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设有效载体,是太湖湾科创带同样需要面对的课题。

无锡市政府办副主任罗安斌一直在记录陈林的介绍内容,在他看来,合肥雄厚的科教资源已经形成了其创新能量,而创新馆的IP内核更加强化,“已经到了对知识产权进行运营的阶段。”

东进长三角的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是合肥的历史机遇。

较高的战略定位促使合肥有强大的动能发展,而合肥产业较具有前瞻性,合肥的半导体产业已经跻身于全国前列,如今得到长三角一体化的加持,合肥的态度积极而务实。

合肥本身就充满了一股强烈的“开拓精神”,而产业和创新将成为它后发的两大优势。

据了解,目前我国共设置的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别是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长三角占了其二。巧合的是,合肥和上海正是G60科创走廊的头尾城市。

合肥搞科研,不高调不跃进,合肥就是那种任正非口中“校园里的一张书桌”,持之以恒地潜心去做的地方。

无锡市委党校教授蒋佳林认为,合肥基础创新资源丰富,无锡产业发展程度较高,双方如果能在科技成果转换方面架起通路,在分配、人才方面形成创新的机制,打破地区界限,比如,由合肥的科研机构在太湖湾科创带,通过产业资金孵化,在无锡当地实现产业化,双方按照持股的方式进行收益分配。

来源:无锡观察

标签:智汇;太湖湾;基因;长三角城市;科创;京东方;大项目;时间窗口;开拓精神;兜底
责编:王迅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