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新闻记者 洪磊)既有“水墨刘圩”“碧水双河”,也有“花园新行”“红色振友”,还有“桃果映霜的薛嘴”“绿桑粉藕的涧河”“东篱花田的小史集”……如今的宿迁,一个个新型农村社区或古朴、或雅致、或舒朗,田园风光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10万户农民通过农房改善过上了崭新的幸福生活。
资料图
今年以来,宿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坚持产业富民根本支撑、农房改善龙头引领等重点工作不动摇,致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在宿迁,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富民是根本支撑。今年,我市坚持工业化理念、项目化思维抓农业,突出抓好产业培育、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和新业态发展,一大批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带动群众致富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落地见效。
宿迁市沭阳县刘集镇容器苗基地花卉长势正旺(资料图)
走进宿迁市沭阳县刘集镇容器苗木基地,成片红叶石楠长势喜人,叶色鲜艳夺目,观赏性十足。“项目规划采用容器苗栽植红叶石楠2000余亩,现已栽植623亩、200万株,通过分红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1.5万元,带动90余人稳定就业。”沭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朱冰介绍。
宿迁市沭阳县扎下镇艺森园盆景基地(资料图)
作为宿迁“12338+N”优势农产品空间布局中的“1个花木产品优势区”,沭阳县是全省面积最大的花木生产县、全国花木主产区之一。该县花木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提档升级,是宿迁深入实施生态高效农业倍增计划,实现产业富民的一个缩影。
当前,宿迁正全力打造优质稻米、标准化果蔬、园艺型花木、农牧循环型生猪、精深加工型肉禽和生态河蟹六大百亿级产业,果蔬、花木产业率先突破百亿级,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园的设区市。今年,宿迁新增生态高效农业面积23.8万亩,累计达238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44万亩,累计达418万亩,新增农业重大项目158个,已竣工9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1%、52.5%,直接带动农民稳定就业近万人。
在宿迁,推动乡村振兴,农房改善是龙头引领。今年,宿迁坚持把农房改善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龙头性抓手和标志性工程,精准发力,全面加快农房改善项目建设,让农民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
宿迁市泗洪县峰山乡后窑农民集中居住区提升改造工程现场(资料图)
“真没想到能住进这么漂亮的新房里,平时到离家不远的园区上班,每月收入3000元,这还不包括每年70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呢!”说起农房改善带来的生产生活变化,宿迁市泗洪县峰山乡后窑村村民张之玉喜上眉梢。位于后窑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南侧的全民创业园,建有标准化厂房5.5万平方米,以机械制造和棉纺纱加工为主打产业,吸引了13家企业入驻、200余名农民务工。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工作目标,宿迁稳妥有序开展搬迁工作,全市已累计搬迁10万户,改善“四类重点对象”1.6万户。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项目153个,开工建设住房5.1万套,11个项目入选省级首批示范创建项目,占比38%。持续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组织开展30余次质量安全专项检查、7轮市级专家巡查指导,问题整改率95%以上。逐步提升支撑保障水平,全市已筹集农房改善资金121.54亿元,开工建设农业产业配套项目167个,已建成项目107个,完成投资26.3亿元,带动就业1.1万人。
在宿迁,推动乡村振兴,空间治理是集成抓手。今年,宿迁坚持把农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抓手,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深度结合,深入推进公共空间“腾出来”“用起来”“美起来”“管起来”。
“原来颜倪河两岸脏乱差,沿岸滩地由老百姓随意种,每到收获时节,河沟内填满秸秆,腐烂臭味刺鼻,污水长流。”据泗阳县张家圩镇党委书记张振华介绍,今年,沿岸6个村把770亩土地收归集体,并承包给大户经营,种植杭白菊、小黄菊、金丝皇菊等菊花品种,加上之前流转的土地,菊花种植面积达千余亩,可给村集体经济带来60多万元收入。
夯实农村“里子”、扮靓农村“面子”,在宿迁,通过公共空间治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居有1289个,村均增收11.2万元。
宿迁市沭阳县陇集镇李徐村公共空间治理成效明显(资料图)
今年以来,宿迁创新探索农村公共空间治理路径,全力发动、全域推进、全面集成,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具体工作中,宿迁重点推进公共资源确权、公共利益重整、公共环境塑造等工作,累计收回集体土地33.3万亩、集体资产67.2万平方米,清理问题合同6530份、涉及标的金额1.8亿元。同时,按照“空间治理到哪,环境就整治到哪”思路,大力开展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全市垃圾集中收集率100%,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93.5%,建成美丽宜居乡村28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