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新论|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2019-12-24 07:2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黄 进  
1
听新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类利益共同体的境界和视野,将世界发展、地球环境和社会进步深刻融合。高校作为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承担者之一,亟需深入探索,消解现有教学体制、学科划分及指导思想上的制约,切实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覆盖面和有效性。

  生态问题不仅是科学理性的问题,也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危机,更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矛盾的具体体现,应主动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唯物主义视角对其学理基础进行分析。生态文明的教育与实践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关涉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乃至人的心理、情感和精神等总体性的历史转变,同样要尊重伦理主体“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的价值认知、接受和实践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同时充分考虑和调动受教育者的接受视角,才能激发他们作为伦理主体活动的道德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态文明建设语境中理应得到梳理和阐释,将其内涵和外延得以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厘清这一视角下生态文明观的层次脉络,可以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厚重的精神土壤。

  在价值认知方面,应从自然要素的空间系统和生态保护的时间维度出发,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生态整体观,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强国中深刻把握,引导其充分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内在规律,学会统筹考量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重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语境中,“富强”不仅包含国家社会意义上的综合实力的增强,还要包含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自然环境的改善,是社会与自然协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整体与系统优化。“民主”除了表达政治生活中人的权利的实现,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客体关系的重构。“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尺,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包括人类与自然和解基础上的物质昌盛和精神高尚。“和谐”不仅是国家发展目标上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上的最高价值追求。

  在价值秩序方面,应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让学生认识到在重视自然界的经济价值的同时,应当特别重视自然界作为生命和健康摇篮的价值、作为审美对象的价值、作为文化根基的价值、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价值、作为愉悦身心的休闲价值,充分认识自然界的多元价值,避免突出经济价值而恶化生态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价值秩序建立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和底线思维。作为价值追求的“自由”,是一种以人对自然的自由为基础的人的思维自由与行为自由的综合体,是人类解放的最为丰富和完备的含义。“平等”不仅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且要求人们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青年马克思将自然称为人类“无机的身体”,并揭示了人的能力都是在劳动过程中一步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人类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平等的物质交换和能量变换的过程。自然存在不是某种外在于人类活动的亘古不变的自在之物,而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内在要素,这就是所谓的“历史的自然”。“公平”不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更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人类不能因为自身的能动性而蔑视其他自然存在,即人们在改造自然获得社会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时候,必须根据正义的原则来展开自己的活动,在对待自然时要科学公正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语境中,公正是人际公正与环境公正的统一体,二者不可偏废。“法治”思维不仅是治国理政时应遵循的思维方式,而且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时应遵循的思维方式;法治不仅是社会生活层面的基本价值理念,而且是人与自然交往层面的基本价值追求,是人类生活有序化的必然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语境中,法治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是要以法治思维为指导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有序发展。

  在价值实践方面,生态文明教育应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内化于心”的过程。“爱国”不仅是要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还要爱我们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从文化角度看,爱国不仅是爱在历史延绵中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要在秉承中华文明中爱国爱自然的文化血脉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将自然环境的美好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组成部分,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建构中华文化的现代形态,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敬业”本身包括对自然的尊重,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分工和职业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以此为基础的。在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的同时要时刻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并促进自然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从而使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成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力军,构建起包含生态理念的职业道德规范。“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之一。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尊重自然并将自己的活动限制在维护自然系统的正常运转和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范围之内,通过与自然之间的诚信交往实现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双赢。“友善”不仅是与人打交道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也是与物打交道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人们应为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服务,进而担负起对自然界合理调控和协同自然进化的责任。

  (作者为江苏警官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标签:生态文明;自然环境;发展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