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聚力环境美,打造高水平全面小康“绿色”标注
2019-12-16 09:1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是定义美好生活的必然选项。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将“环境美”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鲜明标识。总书记深刻指出,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的重要内容。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

  五年发展路,步步绿意行。全省上下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环境美”作为矢志前行的核心追求,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中,把生态优先举措化作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铿锵行动,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坚如磐石的定力,

  对标“美丽江苏”钉钉子

  凡事必依于定力。定,则一以贯之;定,则久久为功。

  放眼“强富美高”五年征程,省委省政府始终保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充分认识“环境美”的丰富意蕴,高度自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长流水、不断线的系列部署与谋划,抓生态、保生态、促生态,彰显出应有的政治站位与责任担当——

  2014年底,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对建设“环境美”的新江苏提出具体实践要求;

  2015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率先建成生态省,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的目标不动摇;

  2016年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生态文明建设大会,提出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展现新江苏“自然环境之美、景观风貌之美、文化特色之美、城乡协调之美”交相辉映的“环境美”现实模样,力争绿色发展成为鲜明优势;

  2016年底,启动“263”专项行动,成为力塑“环境美”的一道亮剑:全省着力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和落后化工产能;重点治理太湖水环境、生活垃圾、黑臭水体、畜禽养殖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和环境隐患;提升生态保护、环境经济政策调控以及环境执法水平;

  2017年,江苏“1+3”重点功能区规划出炉,其中,江淮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摒弃过去传统工业化的道路,在有生态风景的地方开掘新经济”;

  2017年12月,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包括“生态环境高质量”在内的“六个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要下大力气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江苏建设得更加令人向往;

  2018年8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建立“1+3+7”攻坚作战体系,成立攻坚战指挥部;

  2019年3月,我省成为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

  ……

  年年谋划,层层推进,上下同心,多策并举。这是“钉钉子”式的一锤接着一锤敲,亦是绣花细功的针线密织,更是绿色发展定力的秉持与坚守。

  定力即接力。

  汗水与智慧,在定力作用下挥写出让人欣慰的生态轨迹: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近5年来,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2%、城镇化率提高4.41个百分点的情况下,江苏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让“鱼米之乡”的“蘇”字有了绿意盎然的底色——2014年至2018年,全省PM2.5浓度下降27.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3.8个百分点;2018年与2014年相比,10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由61.5%上升到69.2%,劣Ⅴ类断面比例由3.8%下降到1%;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为优,太湖治理每年圆满完成“两个确保”目标;截至2018年底,江苏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43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大指标全国领先。

  以刀刃向内的勇气,

  聚焦“生态短板”动真格

  江苏经济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但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环境容量极小,生态环境质量成为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这一点,在化工产业上表现尤为突出。

  11月2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警示教育大会。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发展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把汲取“321”事故的教训变成推动江苏更加坚定自觉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新起点,变成江苏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转折点、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转折点。

  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强弱项,江苏近年来持续发力,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动真碰硬,进一步调优生态布局、调轻产业结构、调绿发展底色。

  2018年,江苏GDP突破9万亿元大关,折算后赶超澳大利亚。而比数据增长更值得肯定的含“金”量在于:近五年全省累计关停退出钢铁产能1931万吨、水泥产能1755万吨,仅2018年关闭高耗能高污染及“散乱污”企业3600多家,关停低端落后化工企业1200家以上。

  即便如此,既要环境质量改善快又要宏观经济形势稳的“快与稳”问题,生态环境容量偏小而污染排放强度过大的“小与大”矛盾,经济结构调优调轻要求高而当前经济结构仍然偏重的“轻与重”对比,突出环境问题较多而基础能力不足的“多与少”困扰,仍是江苏面临的重要挑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推进发展,我省从结构上“动刀子”,从源头上“减排污”:针对化工产业,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分类施策,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着力建设绿色生态安全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16大类480块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和4208个环境管控单元……

  伴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江苏,六分之一面积为水域,江海河湖俱全。然而,尚未能根本消除的黑臭水体,犹如水韵江苏美丽容颜上的斑斑黑点,令人扼腕。

  单家塘浜,一头连着无锡锡山区东港镇港南村,一头连着苏州常熟市尚湖镇福寿村。近日,来自无锡、苏州的两地河长首次在这里启动村级跨市联合巡河,开启跨区域一体化治水新里程。

  发端于太湖治理的河长制,如今已在全国推行。2017年底,我省宣布全面建立河长制,并率先将河长制纳入地方法规。几年来,各地、各部门结合碧水保卫战、生态河湖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河湖突出问题治理和长效管护。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担任省级总河长,全省共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5.7万余人,在全国率先交出“每条河流都有河长”的庄严答卷。

  环境美,终究要让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广袤的乡村,是承载乡愁的最好空间。昆山市朱浜村、溧阳市戴南村、徐州市铜山区倪园村、南京市江宁区观音殿村……在记者走过的不少村庄,田园牧歌式的美景令人留连。

  但是,全省数以万计的村落中,与“美”相距甚远的亦不在少数。五年来,我省持续推进村庄整治和改善提升行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去年以来,我省又聚焦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等重点任务,高质量全面推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努力建设美丽新农村。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从“垃圾围江”到“滨江风光”,从“断壁残垣乱石冈”到“山环水绕桃花源”……让大江南北、城乡大地既有诗意又有远方,江苏正锚定弱项向深里挖,紧扣短板往实里做。

  以勇于探路的担当,

  推进“生态治理”新探索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党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

  制度,是破题之钥,也是治理之基。五年来,江苏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不断探索制度创新,充分体现了勇于探路的责任担当。

  这份担当来自于澎湃的绿色实践——

  在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神农码头,一块高大字碑铭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提出的重要论断:“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而这一面湖水,恰也例证了“两山理论”,融贯了“两山通道”;在镇江市世业镇,每家每户的“小厕所”,见证了农村环境的“大变化”:2015年世业镇启动改厕提升工程,全镇4000多户全部改厕到位,镇里还同步实施污水管网、一体化泵站、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工程,建起两座污水处理厂,实现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正越来越成为江苏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取向。

  这份担当来自于清醒的理性认知——

  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窗口期”。江苏必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一批制度化成果,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践行总书记嘱托,江苏通过完善立法、严格执法,编织“最严”监管网,佑护人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与恒心”。

  五年来,省人大对涉及环保方面的10部地方性法规进行12次修改;2018年12月,全国首例政府诉企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在江苏宣判;今年初,我省新设9家环境资源法庭,开全国之先河……

  率先出炉《江苏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增设“生态审计”;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累计判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居全国第一;率先出台《江苏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着力构建绿色政绩考评体系……

  如果说,指标的倒逼、法治的约束,充分体现了一个“严”字;那么,杠杆的运用、豁免的引领,则更体现了一个“智”字。

  率先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发挥市场机制调配环境资源;率先推行水环境资源“双向”补偿,运用经济杠杆提升各地治污动力;率先实施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与电价水价挂钩的方式获得全国推广。

  去年5月,江苏在全国率先推出“环保贷”,至今有138个环保项目优先获得“优惠贷款”75.9亿元;去年11月,我省首次对环保表现优良企业实施“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目前纳入豁免名单的企业达1258家……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从试点到推广,从实践到立规,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江苏的步子正迈得越来越大。

  高水平小康,成色有“绿”;高质量发展,底色在“绿”。

  攻坚克难,勇毅前行。江苏,正以高度的行动自觉,努力打造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绿色”标注。

  本报记者 杭春燕 许海燕 吴 琼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