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何镜堂院士:用建筑为祖国“造像”
2019-12-11 07:37:00  来源:新华社  
1
听新闻

  华南理工大学东区住宅群,何镜堂工作室。每天早上9点,只要不出差,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会准时出现在工作室内。

  工作室内厚重的作品集里,是他设计或参与设计的建筑: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

  何镜堂总说,他的一生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1956年,何镜堂考入了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建筑学系。1965年,他又成为该系正式毕业的唯一一位研究生。毕业后的何镜堂未能从事建筑创作,但从未放下设计的笔。1983年,45岁的何镜堂回到了华南工学院,并担任著名的深圳科学馆的设计。自此,他主持和参与设计的一批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中国大地。1999年,何镜堂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他领衔设计的一系列不同凡响的标志性建筑,体现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鲜明的时代特色。

  “我是华工培养出来的第一位院士,没有留过学。”在何镜堂看来,与外国建筑师相比,本土建筑师的最大优势就是挖掘、体现本国文化特色。“建筑是一个国家精神和文化的外现,只有将深厚的文化基础与创新的工程技术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由何镜堂领衔设计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其建筑造型诉说着中华民族沉重的记忆,向世界发出呼吁和平的强大声音;他主持设计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红色的外观,斗拱的造型,昭示着蓬勃升腾的民族自信,成为何镜堂建筑生涯扛鼎之作。

  去年,80高龄的何镜堂飞行了98次,奔波于全国各地的建筑设计现场。同时,从威尼斯大学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何镜堂的建筑作品在国外轮番展出,用中国现代建筑语言与世界进行交流对话。

  传承、发展中国建筑事业,是何镜堂的强烈心愿。何镜堂的工作室团队由近130人组成,大部分是青年。他不仅热心给予青年人业务指导,在重点工程项目面前,也给青年骨干挑重担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

  2004年,何镜堂因甲状腺肿瘤做切割手术,在病房内还召集学生讨论设计方案。他传递给年轻人的,是他对建筑事业的热爱。

  为了发掘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何镜堂捐出200万元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用于扶持青年学生和教师。“希望这些学生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开创新的局面。”何镜堂说。

  (据新华社电)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