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世界顶尖科学家“最强大脑”接力 畅想人类未来N种可能
2019-11-06 07:3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前沿

  10月31日,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的最后一天,来自全球的近70位科学家进行了一场“莫比乌斯”头脑风暴。“莫比乌斯”援引数学符号“∞”,意为无穷大且无限循环,现场科学家们围坐论道,以每人1份PPT、3分钟演讲的形式,接力推演下一个20年的科技发展以及人类未来图景。

  畅想虽发散,但科学愿景却不约而同地一致——鼓励基础科学、倡议国际合作,成为贯穿全场的关键点。“在日本,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往往更关注应用为主导的科学,这会使科学在不久的未来遭遇困难。”当日本诺奖得主大隅良典提到,他自掏腰包建立了一个基金会来支持基础研究,帮助相关领域科学家建立“桥梁”时,现场掌声雷动。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夫拉姆赫什科的演讲也与夯实基础科学有关,他表示,投资方应以好奇心来投资基础研发,用产业来支撑应用研究,如果眼睛只盯着转化研究,对科学发展不利。

  基础研究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往往联系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未来医学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治愈阿尔兹海默症。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梅布莱特莫索尔抛出这一畅想,她表示,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人脑内一些细胞会死亡,医学工作者需要阻止它们的凋亡,来造福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接着妻子的发言,同为脑科学领域“大咖”的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爱德华莫索尔认为,现代脑科学还处于婴儿阶段,未来的脑神经学科,需要记录几百个、几千个细胞组成在一起的活动。

  与弄清“我们是谁”有关的畅想则是解码3D人类功能基因组。“在细菌中,每一个基因都有一把钥匙。但在人的细胞中,尤其哺乳动物细胞当中,有一系列的‘钥匙’来控制开关,之前的技术并没有办法去识别这些要素。”2015年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得主谢晓亮表示,目前团队正与北京大学联合科研,希望未来能够为人类提供一张基因组地图,通过绘制转录因子光定位来解码3D人类功能基因组,帮助更好地开发治疗不同疾病的新药。

  “超人”时代或许不再遥远,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三世谈到,基因编辑技术有望让人变得更聪明,随着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全球化发展,有望催生“超级大脑”。“本世纪末一定会出现超级大脑,比如电子化人类,他带来的影响犹如我们发现外星人一样。”斯穆特三世在预言的同时表示,人工智能伦理应成为全球视野下的话题。

  “未来人类可能面临威胁生存的三个挑战。”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谢尔顿李格拉肖在发言中直言。其中一个威胁来自太阳,太阳可能在未来5亿年会变得无比炙热,使得地球上无法再生存人类;其次是一些短期威胁,比如流行病毒,它们可能会造成全球大范围的疾病和传染;第三是气候变化,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在不断增长,这样的情况不容乐观,需要全世界引起关注。

  只有“跨国际”的科学合作,才能让我们携手看到更远的未来。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米歇尔马约尔介绍,全球科学家正积极协作,研制出一种能探测到行星“生物标志物”的仪器,天文学家会用这种仪器“扫描”成千上万颗系外行星,寻找那里是否存在生命的蛛丝马迹。外星生命有可能是智慧生物,也可能是比较原始的生命形态。

  “在开始研究时,常不知最终走向哪里,但最终,都会造福人类。”正如2014年拉斯科基础医学研究奖得主彼得沃尔特在论坛中所言,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图景”而努力,成为在场所有顶尖科学家们的共同目标,今日的一切畅想通过他们的探索,一天天地成为现实。

  记者 王梦然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