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交汇点 看采访视频
中国江苏网讯 10月8日,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联合发布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苏州市吴中区成绩亮眼,一举拿下“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9名、“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第9名和“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10名。
作为全省生态红线区域最大的区(县、市),吴中能够实现保护生态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凸显了绿色发展的强劲动力。“建区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山水苏州、人文吴中’发展定位,传承‘发展保护两相宜、质量效益双提升’发展要求,近年来更是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更高质量绿色发展。”吴中区委书记唐晓东表示,吴中将继续深化环太湖“加减法”,优化“一核一轴一带”生产力布局,争当苏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排头兵、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生态大保护的标杆示范。
做活“加减法”
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金秋时节,位于吴中区金庭镇缥缈村的太湖消夏湾内,920亩生态农田稻浪翻滚,白鹭翩飞。这块地原本是个养蟹水塘,为保护太湖生态,几年前被全部取缔,由于土地性质不能变,村里既搞不了建设,又没钱复垦,直到一年前还是一片荒芜的废地。
守着太湖好山好水不能“变现”,缥缈村的尴尬境遇,在环太湖地区并非个例。吴中拥有五分之三的太湖水域、五分之四的太湖峰峦和180余公里太湖湖岸线,是苏州的“颜值担当”,同时也承担着苏州80%的饮用水供应,全区87.1%的土地都在生态红线内。
“面对特殊区情,吴中历届党委政府都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自2001年撤市建区以来,全区为保护太湖已累计投入超150亿元。但另一方面,由于发展受限,环太湖板块的可支配财力、人民生活水平等,与全区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唐晓东说。吴中区提出,做活环太湖地区“加减法”,打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通道。去年,针对生态红线区内历史遗留的大量低效建设用地,吴中鼓励环太湖地区利用增减挂钩、占补平衡、“三优三保”等政策,大力推进土地复垦、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将腾出的建设空间和用地指标,有偿调剂给区内重点开发地区,通过建设做“减法”,换取生态和效益双“加法”。
“仅在金庭,预计三年内通过‘加减法’产生的土地收益将达25亿至30亿元,其中40%将投入区产业基金。像缥缈村这样的村子,除了一次性拿到1000多万元的补偿,每年至少还可以获得300万元的保底分红收入。”金庭镇党委书记谈建强说,政策落地,资源被盘活,许多村庄过去做不成的生态保护文章开了头。
“加减法”还在持续做深。去年,在苏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吴中区将东山金庭两镇、两镇之间及环两镇陆域500米范围太湖水域划定为“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今后四年,苏州市和吴中区两级将拿出超过105亿元,投入到生态保育、生态治理、民生保障和产业发展等4大类216个项目中去。
布局“一核一轴一带”
激活创新发展原动力
吴中近年来锚定“一核一轴一带”生产力布局,深入推动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型,具体就是:中心城市核瞄准城市经济;先进制造轴发力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疗及大健康两大主导产业和检验检测、软件研发等优势生产型服务业;生态文旅带坚持农文旅融合,做特做强旅游+、新兴服务业。
分类布局,生产力要素集聚的目标更准、效率更高,产业发展加速形成集聚效应。以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为例,吴中目前已基本形成从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包括汇川技术、科沃斯机器人、立讯精密、绿的谐波等一大批国内行业龙头、“科技小巨人”在内的200余家企业,纷纷端出产业化实体项目,在这条“先进制造轴”上竞相绽放。
激活创新原动力,更要做优创新生态。近年来,吴中持续升级“人才新政20条”,健全“人才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资相融合”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同时,随着吴淞江科技产业园、苏州(太湖)软件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载体加速建设,一个精准高效的创新投资环境被逐步营造起来。
如今的吴中,正实现以创新链、人才链优化推动产业链集成和价值链提升,“实业兴区”行稳致远。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702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54%。
创新运行机制
做实做好富民大文章
8月23日,吴中区首家村(社区)集体资产集中经营管理办公室在城南街道揭牌。这意味着今后吴中的集体资产经营,将改变过去各村(社区)分散经营格局,改由镇里牵头引进专业人才,在招商引资、载体品质、物业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建设水平,提高经营收益。
创新集体经济发展和管理机制,吴中一直走在前列。这里不仅在2001年诞生了全省第一家股份合作社,还在2015年被确定为全国29个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2017年底,通过有序推进股权继承工作,吴中规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益;去年10月,吴中又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改革为城市涉农社区带来新机遇。位于中心城区的长桥街道,为破解投资方式单一、发展空间日益减少的问题,7个涉农社区成立长桥富民股份合作联社,以3.9亿元的价格跨区域收购200亩土地、17万平方米厂房,仅这一项年租金收入就增加3000万元。同时,把集体资产由厂房等传统资产逐步优化为商业楼宇资产,实现集体资产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改革也为乡村振兴带来澎湃动力。在临湖镇灵湖村,“森林的秘密”主题度假酒店、“呼吸森林”咖啡馆……太湖边原有的防护林经过升级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打卡地”。今年,10余户村民与村里的物业合作社签一份15年的合同,将自家闲置多年的农房交给村里,统一由专业品牌团队运营民宿,每户每年平均获得5万元房租收益。如今,在资本撬动下,吴中陆巷、三山岛、明月湾、柳舍等多个民宿集聚区实现带动全区民宿年经营收入超5亿元,直接和间接解决本地农民就业超5000人。
记者 高 坡 盛 峥
通讯员 徐瑞雅 范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