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教授您好!我有一个小建议,不知道该向哪里提,我请您帮忙把这个意见反映到有关部门。”近日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方瑞宜给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都有为发了一条长长的短信,而这个短信的起因来自于几个月前的一则电视节目。
方瑞宜在短信中说到,她在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中看到,由于京沪高铁开动引起的桥梁震动,长江大桥的夜班工人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在夜间停运时,检查路基铁轨,甚至要下水去拧紧桥墩上的固定螺母。“冬天很冷,水温只有2摄氏度,他们穿着橡胶密封的防水衣裤,戴密封的帽子,还背着氧气瓶,真是太辛苦了!”
方瑞宜注意到,桥墩上的固定螺母,用的是螺母下面加一个弹簧垫圈。这让她想起在1954年暑假,她随自己的老师洪朝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到北京的应用物理研究所实习时,洪朝生曾经教过大家一个方法:“在固定东西时拧一个螺母以后,再加拧一个螺母,这样被拧紧的东西就不会松动了” “以后的几十年,我一直用这个方法来固定东西,螺母一直很紧”。
记者联系到方瑞宜时,她已经就这个问题写了近十页纸,标题就叫做“关于用双螺母紧固物件的优点”,里面光插图就画了九张,包括双螺母受力和单螺母受力的情况。这一小小的加工方法,背后的科学原理,用一句两句话,说清楚还不容易。“总之,单螺母加垫片的方式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弹簧垫片的弹性会随着时间逐渐消失,螺母也会随之松动。通过螺丝钉加小螺母系统,就会实现用小力而得到大力的效果。”
方瑞宜举了个例子,1983年她买了一把钢木结构的椅子,她把原来的螺母加弹簧垫片拧下来,再拧上两个螺母。这样直到2001年她搬家时,这张椅子的螺母仍然很紧。“用两个螺母固定东西,这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情,但是用在大工程上就是个大事情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在国内得到普遍应用。如果能普及这个原理,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却可以为社会省去很多的麻烦。”
都有为院士对记者表示,北大方教授的文章出于对维护南京长江大桥工人的关心,希望不要因螺丝松而经常下水进行紧固,因此建议采用双螺母代替单螺母加弹簧片,具有更有效的紧固作用,这对工程、工厂中的螺丝紧固件都有借鉴意义,希望能够帮助她实现初衷。 本报记者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