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破格、教授破格、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111篇SCI论文,出版了国内首部电池热管理方面的专著……在很多人眼里,中国矿业大学的饶中浩无疑是青年学术才俊的代名词。
饶中浩研究的方向是储能与传热传质,简单解释就是研究电池储能、相变储能和热化学储能等储能过程中的传热与流动等科学问题。储能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传热传质问题,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中一直是核心任务之一,近年来更是成为国际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并且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也是能源领域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的重中之重。针对自己的科学研究,饶中浩近年来共发表SCI论文124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111篇,IF>10的7篇,JCR一区论文70篇),其中有2篇SCI论文先后入选ESI热点论文,10篇SCI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在SCI数据库中以“电池热管理”为主题词进行检索,饶中浩论文发表量排第一。
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必需的条件。而饶中浩身上,正体现了这些特质。饶中浩说,科学的道路上注定要享受孤独,承担压力。“科研过程中有苦有乐,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先苦后甜。”
在外人看来的SCI论文“神投手”,其实他并不是天生如此。饶中浩说,自己的第一篇SCI论文被拒了大约10次才被接收,原因不是英语不行,就是创新不够,有的期刊甚至直接不给送审,当时的“苦”只有经过的人才会知道。但是他从没有放弃,后来多篇SCI论文陆续发表,有的甚至被直接接收。这不断给他信心,让他加倍喜欢自己的专业和科研。
“发论文并不是科研的目的,既然被拒,肯定是工作没有做好,这个时候我一般会把审稿意见打印出来,仔细分析到底哪里没有做好,然后不断完善,直到自己非常满意之后才再投稿。”对于如何看待论文发表,饶中浩说,论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是科研成果的结晶。但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不是科研的目的,科研的目的应该是促进科学进步、科技发展。“如果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有一个‘好处’,就是占领‘制高点’,能很好地保护科研成果,逐渐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
饶中浩在同事和学生的眼中,是个典型的“学术疯子”“拼命三郎”,他总是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只要不出差,一年365天,除了大年初一,我都会来办公室或者在家里工作,”饶中浩说,“我每天都是凌晨一两点才休息,而早晨六七点就起床工作。科研工作者想12点睡觉是完全不可能的。”尽管如今的他早已小有成就,但自己依旧活得像个苦行僧。长期伏案工作,饶中浩的肩周炎比较严重。“科研就是我的兴趣爱好,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对此他并不感到辛苦。
科研工作也要注重成果转化。“我的博士生导师汪双凤教授曾经跟我说,四十岁之前尽量不要去想赚钱的事情,好好把科研做好。” 饶中浩说,目前一般有企业找他,他都会尽量无偿给他们提供一些支持,但要求就一点,希望企业能允许他的学生去他们企业一线找选题,从生产中找问题。“目前我和江苏华富储能等企业合作,一起联合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
记者 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