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干货来了!一文读懂江苏困难群众申请救助政策!
2019-09-18 18:02:00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1
听新闻

  9月17日,江苏公共新闻频道20:05,江苏首档大型改革政策解读节目《黄金时间—改革政策e解读》关注“弱有所扶 江苏推进温情救助改革”!

  好消息!江苏正在构建“弱有所扶”大救助体系,四大类群体被纳入救助范围:特困供养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

  如何让社会弱势群体生计有保障、生活有盼头、生存有尊严?今年8月,江苏部署开展温情社会救助改革。

  温情社会救助指通过带有温度的救助政策、救助措施、救助服务,为困难群众构建一个温馨的生活。

  “温情社会救助”改革如何开展?江苏社会救助取得了哪些成效?困难群众申请救助政策需要走哪些流程?围绕“弱有所扶 江苏推进温情救助改革”,《黄金时间》邀请到:

  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戚锡生、江苏省慈善总会副会长赵顺盘、江苏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副处长林莉、江苏省民政厅慈善社工处副处长沈琪,以及特约评论员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周蕾、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静共同进行解读!

  【兜底线 织密网 建机制 江苏社会救助成效显著】

  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 戚锡生: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总要求,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省级层面出台了20多个文件政策,基本形成了具江苏特色的制度体系;

  二是救助标准稳步提高,近五年来城乡低保标准年均增长7%和12%;三是救助管理提质增效,省级出台《江苏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开展了低保工作专项治理;

  四是精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省市县三级建立了核对系统。

  但是我省社会救助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救助覆盖面不宽,救助方式单一;二是救助程序不够便捷,困难群众获得感不强;三是救助主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不够。这些都需要今后认真加以解决。

  【江苏有低保对象87.37万人 占户籍人口比例1.1%】

  江苏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副处长 林莉:社会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个兜底性制度安排,目前在对象上是以收入型贫困家庭为主,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有进有出。

  目前全省低保对象占户籍人口比例大概在1.1%左右,在程序上依申请审批,有一定的办理周期;在方式上是以物质帮扶为主,资金实行打卡发放。客观来说,与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任重道远。

  【扶危救困 慈善组织应发挥更大作用】

  江苏省民政厅慈善社工处副处长 沈琪:慈善是一种美德,借助于慈善可以为困难群众提供最直接的一个救助帮扶,我省大约有730多家基金会,2000多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7000多家志愿服务组织。

  从慈善活动情况来看的话,目前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一是慈善的能量发挥还不够;二是慈善活动的专业性还不够强;三是对于慈善资源缺乏一个系统性的统筹。下一步将通过制度创新、能力建设、资源整合还有环境优化来进行引导和规范。

  【江苏省慈善总会 累计募捐资金二十亿九千万】

  江苏省慈善总会副会长 赵顺盘:省慈善总会从成立那天起,就确立了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这样一个初心。到去年为止,总会已经累计募捐资金二十亿九千万,如果说存在问题,我感觉主要有三个担忧:

  第一个担忧,近年来长三角大额捐赠跟广东、北京、福建相比,差距是明显的;第二点担忧,基层公益慈善组织普遍反映,调动和激发公益慈善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举措明显跟不上;第三个担忧,公益慈善组织的整体素质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江苏推进温情救助改革 让困难群众更有获得感】

  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 戚锡生:针对前面提到的存在问题,今年8月,省民政厅出台了《关于开展温情社会救助改革的指导意见》,具体的改革措施有七个方面:

  一是探索构建“弱有所扶”大救助体系;二是推行“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改革;三是完善“急诊救助”快速响应机制;四是健全低保缓退渐退、应保尽保机制;五是探索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六是积极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七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这些改革措施聚焦问题导向,让救助更加及时、高效、便捷,让困难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特困供养标准 不低于上年度人均收入40%】

  目前全省共有20.87万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按照苏南、苏中、苏北,当地上年度居民人均收入的40%、45%、50%这样的比例来确定。

  2019年江苏省城乡供养的平均标准城市达到了18588元一年,农村是11987元,供养人员可以选择在机构里面集中供养,也可以选择在家里面分散供养。

  【建立分散供养1+1+1+1关爱机制】

  针对分散供养对象,建立了1+1+1+1关爱机制,就是由乡镇民政办、村居干部、邻居、亲属与供养人员来签定关爱协议,提供照料服务。有的地区也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专业人员送服务上门,包括助助医、助洁、助浴、助餐以及助行等等服务。

  【江苏低保平均标准 城乡分别达721元、720元】

  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 戚锡生:我省率先在全国建立了低保标准和居民人均收入同步增长的动态调整机制,到2019年,我省城乡低保标准已经分别达到了每人每月721元和720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5.2%和7.5%,特别是苏北最低的地方也达到了每人每月520元,超过了省定的扶贫标准,就是每年6000元的标准。

  【福利!江苏重残、重病人员可享受“单人保”】

  “单人保”政策主要是指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两倍以内的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靠家庭供养无法单独立户的,可以参照单人户来单独纳入低保。

  此外,在农村也放宽了单人保政策覆盖范围,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保范围两倍以内的,享受医疗救助的大重病患者也可以单独纳入低保。

  单人保当中的重残对象低保金加上重残生活补贴,是不低于低保标准的100%,而单人保当中的重病对象,是直接按照低保标准的100%来发放的。

  【遭遇急难 入不敷出 可申请临时救助】

  临时救助根据不同情形可以分为急难性救助和支出型救助。急难性比如说火灾、交通事故、意外事件等等突发原因导致家庭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支出型主要是指因为患大重病或者因为就学等等原因导致家庭刚性救助突然增强,超出了承受能力。

  临时救助的标准是参照低保标准来设定的,按照预定的解困期限来进行测算。比如一家三口中有一个大重病患者,这个家庭预期的解困期限是6个月,那就按照当地的低保标准乘以6个月、乘以3个人,来测算该家庭的临时救助标准。

  【申请救助只需跑一次 无需开证明】

  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 戚锡生:申请社会救助要经过本人申请、乡镇街道受理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等基本程序,像申请低保的话,在乡镇街道不超过15个工作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不超过10个工作日。

  政府深切感受到困难群众求助的急迫心情,这次“温情社会救助”改革就提出,推行“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改革。

  线上依托省市县联网核对平台,根据申请人的授权依法进行核对,核对的内容就是申请救助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和财产状况;线下通过基层的民政工作人员,以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请的人员上门进行核对 。

  【骗取社会救助款物 退回并处3倍以下罚款】

  根据《江苏省社会救助办法》规定,如果采取隐瞒、虚报、伪造等手段,来骗取社会救助的,由有关部门责令其退回非法获取的社会救助款物,处以社会救助款物价值1倍以上,3倍以下处罚,同时要把当事人的信息记入个人信用记录。

  【深化法治建设 浓厚慈善氛围】

  江苏省民政厅慈善社工处副处长 沈琪:近年来,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培育慈善文化,不断的厚植慈善土壤,激活社会力量。

  一是深化法治建设,推动《江苏省慈善条例》在全省落地生根;二是浓厚慈善氛围,9月份,将组织各地开展江苏慈善周活动,目前还正在筹办第五届江苏慈善奖。截止到目前,已累计对355个企业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树立了社会正能量。

  【慈善组织公开募捐 需登记满两年并取得许可】

  江苏省民政厅慈善社工处副处长 沈琪: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形式募捐活动,比如互联网募捐、广场募捐等,这里面也不乏有一些不合法规、不规范的一些行为。

  《慈善法》对新增慈善组织专门设定了两年等待期,这也是为了防止良莠不齐的组织都能够进行公开募捐,从而导致整个募捐活动无序和失序的状态。

  【20家互联网平台 可提供募捐服务】

  江苏省民政厅慈善社工处副处长 沈琪:我们严格执行《慈善法》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对互联网公开募捐,全国经民政部批准的只有20家可以提供互联网募捐服务的平台。

  慈善组织在发起互联网公开募捐时,必须在全国统一的慈善信息公开平台,也就是“慈善中国”上公开募捐方案、申请民政部门审核,通过之后方可进行互联网公开募捐。

  【提升公信力 护航“指尖上的慈善”】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周蕾:可能大家都多次在朋友圈里面看到过一些求助信息,在捐助结束之后,往往平台会推送一些信息,比如说你有一个互助的资格,点击确认之后就会扣钱;还有的时候网络捐赠平台可能会推送一些保险信息,有时候在不是特别确信的情况之下,就选择了购买保险,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到网络捐赠的公信力。

  对于这种情况,监管部门可能需要做很多的工作,要维持普通的大众对于网络捐款平台的信任,毕竟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能够让自己的捐助金额在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前提之下全部捐款能给受助人,所以平台的声誉以及后期的监管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投入四种感情 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李静:娄书记在前段时间提出,江苏正在探索如何写好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这篇大文章。如何在新起点上来建设高质量的社会救助,我认为关键是要投入四种感情:第一个政策要“温情”,政策绝不能是冷冰冰的白纸黑字,而应该有温度、有温暖、有温情;第二个我觉得要“柔情”,社会救助事业是一项需要爱心、耐心、细心、温馨来参与的一项阳光工程,投入其中的工作人员,要以似水柔情,来传达政策的善意和人性的好意;第三就是服务要有“热情”,让办事群众、困难群众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还好办。最后一个就是工作要有“激情”,在实现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去解决,那这个时候就需要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实际操作者来多一点思考,多一点激情,多一点创新。这样就一定能够把江苏民政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来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建设。

  (编导/ 孙尧编辑/ 袁媛)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社会救助;江苏省;救助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