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数字时代正激发着未来学家和科技公司关于“人类永生”的想象力。近日有消息称,世界上第一个数字人类(digital humans)即将诞生——利用对话AI技术和数字助理设备,78岁的美国作家安德鲁卡普兰(Andrew Kaplan)将作为一个虚拟生命“AndyBot”,在云上实现“永生”。而执行该项目的科技公司声称,将以此为契机,持续进行以计算机模拟的形式复活人类大脑的工程。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生存的终极哲学问题有可能获得解答吗?未来,“数字人”将如何发展?我们又将如何定义“人”?
在云端,永远“存活”的虚拟人
纪念逝去之人的仪式可能因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而不同,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怀念离去的亲友有了越来越多的途径:从翻阅泛黄的照片到浏览电子相册,从播放不甚清晰的家庭录像带到观看手机视频,又或者浏览他们的微博微信,在线保存他们的数字记忆……
现在,又出现一种新的途径:让最爱的人成为“数字人”,在云端“永生”。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现年78岁的小说家、前战地记者安德鲁卡普兰参与了一项命名为HereAfter(可译为“来世”)的计划,他将成为第一个数字人类 “AndyBot”。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在他离开人世后,他的家人和后代都可以通过手机、智能音箱(如Amazon Alexa)等设备与“他”联系,向“他”提问,听“他”讲过去的事情,获得人生建议。
经过深度学习而创建的“AndyBot”,将以卡普兰的外形、行为、语音、语言、思想和意识为模板,而且能与人互动。所以,成为“AndyBot”,首先需要他上传尽可能多的个人影像、录音以及其他信息,然后,技术公司根据所提供的信息,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合成“数字人”。
“数字人”可以在肉身与大脑以外永久存在于云端,“他”可以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个体”为真实的人所感知到。基于这样的特点,已经有很多人报名,想要加入到让人“永生”的数字人项目中。
“根据报道中的描述,这里的数字人实质上还是在网络中存在的虚拟人。”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耿新说,“其区别在于,数字人不是通用型虚拟人,‘他’对应着一个真实的人。”
由技术创造的虚拟人,其实并不稀奇,目前国内就有许多相关研究和产品。所谓虚拟人,即通过AI、数字助理设备和通讯对话等手段,制作出在网络空间中存在的“人”,他们有着完整的人的形象,可以与真人进行实时互动,并有表情、动作的交互。比如虚拟主播、虚拟服务员、虚拟导购、虚拟歌手等,但大众与他们的心理距离仍然很遥远。
而卡普兰这样的数字人似乎看起来“有血有肉”,让人感到更真实可信。“那是因为‘他’建立在真实的人的全部人生经历上,能模拟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说话习惯等,从理论上说,可以做到跟真人对话一样。”耿新说。
在当下,数字人还需要继续“成长”
数字人的出现号称将重新改写生命的定义,让人的生命,尤其是精神意义上的生命,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永生”,这果真能做到吗?
“意识的不间断自我识别,才是真正的永生。”“这只是一个拥有你全部记忆和思维的AI罢了,并不是真正的你。”“数字人并没有自我,这只是对活着的人一种慰藉。”“交流对象仅仅是一段代码,尽管这段代码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逼真地表现出真人的言谈举止。”……网络上开始出现质疑的声音。
不久前,新华社中国首个“人工智能主持人”上线,也是以活着的人为模板,模仿的是新华社主持人邱浩。然而,还是有不少观众认为,AI播音员在播报中流露出不自然、呆板的神态。
“至少从目前的技术来看,还很难做到让家人无法分辨(卡普兰和‘AndyBot’),当进行深度交流时,还是能感觉到‘他’是个机器人,不像真实的人那么自然。”耿新说。
而实施HereAfter计划的科技公司也认为,要想让数字人变得完美,不得不着手解决一个困扰计算机科学家数十年的问题: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多回合对话”。而计算机要像人类一样处理多回合对话,也许还需要许多年时间。所以,“AndyBot”只是实现一个更现实的短期目标,让数字人能够分享关于他的一生的故事。
对数字人的创新与探索,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以人工智能与信息网络技术支撑的数字人不再关心肉身,而是着重保存和探索人的思想和意识。安德鲁卡普兰即将成为的“AndyBot”,或许只是这种探索的第一步:用AI机器学习的技术,通过对人类各种言行数据的深度学习,实现一种逼真的模拟。
而在耿新看来,数字人还应具备再学习的功能,否则,“他”就只是一个查询系统。“有些技术可以做到增量式的。已去世人的信息不会再有更新,但其对应的数字人可以成长,你跟‘他’聊今天工作上遇到的事情,‘他’就能记下来,增加进‘他’的知识库,下次再聊到时就可以智能地对答。”
在未来,数字人带来的伦理探讨
HereAfter计划仅仅是个开始,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到某种程度后,人的思维会在网络上自由发展进化吗?看上去,如果技术足够发达,这样的假想可能会成真。那么,你愿意存储自己或家人的意识实现“永生”吗?而数字人,又将给真实世界带来什么?
多部科幻作品探讨过此类问题。在日本动漫《命运石之门》中,男主角沉迷于和逝去朋友的AI替身交流沟通,带来的快乐、痛苦和迷茫都非常强烈。
同样,在探讨科技和人性的英剧《黑镜》中,《马上回来》一集的女主角也是通过智能软件与死去的丈夫对话。软件能读取死者在网络上的公开言论,通过允许还可以读取死者的私人邮箱,然后,“他”会模仿得更像。最终,在高科技的帮助下,死去的丈夫化身成真人的样子来到了女主的身边,这个替身几乎和死者一模一样,甚至比真人更完美,但他终究不是真人。后来,女主角因无法在虚拟与现实间自如生活而濒临崩溃,甚至对“他”起了杀心……
而对于HereAfter计划,也有人表示担心,万一有一天,自己的数字亲人遭到黑客攻击或者勒索软件怎么办?又因为这项服务是收费的,如果有人可能由于陷入困境、无法支付订阅费用,便会再次失去所爱之人。这似乎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仿佛再次经历亲人的“死亡”。
“这必然会引起伦理上争议。”耿新说,数字人要想达到科幻作品中与真人的相似度,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但如果未来技术很成熟,能够做出具备所有人的思维、记忆、对话功能的数字人,那就将涉及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该如何定义“人”?“到时候,数字人算不算一个人?是以具有骨肉还是以具有思想思维来定义‘人’?‘他’有没有人权?你有没有权利把‘他’删除或‘杀死’?这不但涉及到伦理,还涉及到法律问题。”
也许在未来,“人”的概念会被不断推翻,而意识虚拟化技术就是潘多拉魔盒,人类在想着盒子里的希望时,也要预见到盒子里其他可怕的东西。
记者 蔡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