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下午2点,家住苏州的70岁市民江某突然感到头晕,胸闷等症状,持续了3小时也不见缓解。江某于17:08拨打了120急救电话。20分钟不到,救护车赶到现场,随即医护人员在救护车上对江某进行心电图检查,同时数据实时传输到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院内的医护人员根据心电图,对尚未到达医院的江某作出初步诊断,并迅速通知急诊室。18:08,救护车到达医院,早已等候多时的医护人员立即对江某展开抢救……如今,半个月过去了,成功完成造影、穿刺等手术的江某顺利出院,而这段抢救数据依然静静地存放在苏州市智慧急救平台的数据库中。
“时间就是生命,我们智慧平台通过互联网第一时间传输病人的健康监测数据,提前通知医院进行准备,减少抢救交接的时间。”苏州市急救中心林岐主任介绍道。据了解,该系统还与市民的健康档案相连接,不仅可通过扫描市民医保卡,将病人的慢性病诊疗记录直接进行显示;同时,救护车内监护仪的心率、慢氧等一些情况也都能进行传输。最重要的是,系统还可以把病人的心电图实时传输至急诊室、胸痛中心以及相关的专科中心,帮助医院提前做好接收病人准备。医院和急救中心也可以通过车内的视频对话,及时了解病人的最新状况,并进行远程急救指导,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的急救诊疗模式。同时,所有患者的抢救诊疗记录也都将汇总在平台大数据库,不仅有利于患者后期复查,更成为研究苏州大市区范围内居民医疗健康的宝贵资料。
交汇点记者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救指挥中心看到,电子大屏幕清晰显示着急救车行车视频监控、可调派车余量、区域内居民急救情况分析、患者病情及体检数据……而急救车接到病人后,医护人员会立即给病人佩戴上电子腕带,该腕带通过途经各诊室、病房门口的感应装置,配合电脑数据,实时记录各项检查和诊疗时间。“腕带的记录,避免了人工记录可能存在的水分,最真实客观地反应了我们抢救时间的进步。智慧平台投入使用以来,我们抢救患者的时间减少了10到15分钟。”苏大附二院急诊科武妍护士长如是说。
据了解,苏州市区域智慧急救平台自2016年4月起逐步投入使用,已接入39个急救站,12家区城内医院,已改造智能救护车48辆,实现全市院前与院内信息传输与共享,累计救治患者超过16万人次;在12家医院建设智能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与智慧急救平台对接,累计分诊患者超164万人次;18个专科救治中心累计救治专病患者信息入库超7.8万人次。通过急救智慧平台,全面贯彻“急病更急”理念,为患者开启生命抢救快车道。
交汇点记者 仲崇山 焦贤颖 实习生 钟威虎 王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