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思想周刊·前沿】传承:“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
2019-06-25 07:2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王杰班”战士每天擦拭王杰雕像。 (本版图片由王杰生前所在部队提供)

  【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

  一个人吃好穿好不算幸福,只有天下穷苦的人都过上美好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王杰日记,1963年8月21日

  邳州王杰纪念馆,橱窗的角落里,23朵纸做的玫瑰花娇艳如昨。这是王杰逝世50周年时,他曾经的未婚妻赵英玲女士亲手所做。

  巧合的是,6月19日,记者来到邳州王杰纪念馆的当天,70多岁的赵英玲在女儿的陪同下也来到王杰烈士墓碑前祭奠瞻仰。

  “我跟他既是同学,又是朋友。1957年的时候我们定了亲。”回忆起曾经和王杰相处的点点滴滴,赵英玲依然历历在目。1961年,王杰应征入伍,两人变得聚少离多,只能靠书信往来。王杰的父母体弱多病,为了照顾他们,赵英玲离开了山东老家,跟随他们一同来到了内蒙古。

  1965年,王杰牺牲的消息传来,赵英玲始终无法相信。此后几年,赵英玲一直坚持留在内蒙古照顾王杰的父母,直到王杰母亲劝说,才让她有了松动:“她一看到我,就会想起王杰,她心里只会更难受。”

  过去的几十年,赵英玲从未主动向人提起过她与王杰的过往,但王杰“三不伸手”的高尚品格深深影响着她。赵英玲曾经可以有更好的发展,但她却选择了去乡下农场劳动:“王杰以前跟我说过,你应该多劳动,你不劳动他不劳动,全国人民吃什么?所以我就去了农场,我愿意干最脏最累的活,因为我觉得有意义,心里舒服。”

  “王杰在物质生活方面非常俭朴,每月津贴仅花一元左右。他牺牲后,战友们从他的遗物中,找到了一个小口袋,里面装满了牙膏皮,他生前收集这些,换成钱给连队买书。”在邳州王杰纪念馆馆长李文静看来,“三不伸手”精神就是艰苦朴素、无私奉献。

  邳州王杰纪念馆开馆以来,每年约有10万人次到此瞻仰、凭吊。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王杰精神影响了众多干部群众。

  邳州王杰中学校长宋端凯表示,学校立德树人,将王杰精神“一二三”内化为王杰中学师生共同遵循的“一二三”。一心为学习;不怕苦、不怕难;荣誉上不沽名钓誉向组织伸手,待遇上不好高骛远向学校伸手,物质上不追求享乐向父母伸手。

  “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从江苏徐州到山东金乡,再到内蒙古阿荣旗,从军营、机关、社区到学校,这雄壮嘹亮的歌声始终回荡,一代又一代共和国儿女耳濡目染、浸润其中,早已将王杰精神融入血液、化作基因。 本报记者 孙 敏 杨 丽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