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吗
在与自然灾害的“速度博弈”中,人类从未放弃,分秒之争下,是无数生命的“跳动”。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成都高新减灾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本次地震。通过电视、手机、专用地震预警终端等渠道,提前10秒向宜宾市预警,提前31秒向距震中124千米的贵州省毕节市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市预警。
新技术的发展为地震预警不断赢得时间,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能提前知晓地震的到来。“在地震发生后,破坏性地震波到达目标区域前,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手段,对社会发出预警,减少灾害,但是,地震发生前的预报,依旧是公认的世界难题。”江苏省地震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王俊接受本刊采访时,首先解释了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的本质区别,这也是大众认识地震时普遍存在的“误区”。
王俊介绍,地震发生时,震源处会产生两种地震波——纵波、横波,纵波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强度相对较小,横波的特点是破坏性强,但速度相对较慢。“探测仪器检测到纵波信号后,以近似电波的速度将信号传向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快速测定出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等参数后,可以抢在横波到达之前,发出预警信息,从而尽可能减少地震所造成的灾害。”王俊用一组数据做了说明,电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纵波是每秒7公里左右,横波速度是每秒3.5公里左右。因此,利用电波比纵波跑得快,纵波又比横波跑得快的特点,可以赢取“时间差”,为震后人群逃生获取宝贵时间。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化等技术的发展,“地震预警”已成为减灾防灾的重要方向。据悉,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正在建设中,全国将通过15000个监测站点来捕捉地震信息,全面提升地震速报与预警服务能力,该工程预计2022年建成。 记者 王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