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苏地震速报靠啥缩至1分钟
2019-05-15 07:0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地动仪模型

  高邮地震台的磁力仪线圈

  嘿!科技

  地震的预测不仅是强烈的社会需求,也是对自然现象极具意义的探索。“上天容易入地难,地震预测的难点在于我们的仪器难以扎入地球内部更深处。”512防灾减灾日前夕,南京基准地震台台长陈飞接受采访时做了个类比,他说,我们借助望远镜看到成百上千光年外的浩渺宇宙,但深钻千米却很难,我们只能钻探到地球的“皮毛”。

  虽是“一孔之见”,但“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近年来,江苏地震局利用深部地磁、水温水位、重力仪器等监测设备,并自主开发数字化速报分析系统,将地震速报时间缩短至如今的1分钟。未来,与地震赛跑,我们可以再赢多少时间?抗震减灾,还能如何发力?标准化“抗震区”长啥样?记者跟随省地震局多地采访,找寻答案。

  “地震计”给地壳做“心电图”

  沿地表往下,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地壳在不断地积累能量,再集中释放,这过程中就会产生震动,也就是“地震波”。省地震监测中心副主任缪发军告诉记者,在2011~2018年间,江苏及省界30-50公里范围内平均每年就会发生200次左右的“地震波”,其中可被人体感知的,平均每年发生10次左右。

  倾听地球内部的“风吹草动”,少不了敏锐的监测“神器”。在南京地震台一侧的“地震摆房”里,一个形似倒扣高压锅的金属物被牢牢固定在摆墩上,“压”住的就是“地震计”。摆墩深入地下几十米,与地壳岩石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陈飞介绍,地震发生后,地震波通过地下岩石传播,就可以被地震计准确感知。地震波,会再经过放大及模数转换,呈现在工作人员的显示器上,最终被计算、分析,确定出地震发生的时间、震中以及震级。

  在南京地震台数据处理中心大厅里,记者从监测人员的电脑上,看到实时传递来的地震波形图,曲折反复,颇像医院里的心电图。陈飞告诉记者,南京地震台是参与国际资料交换最早的基地之一,平均每月接受全球地震信息达两三百个。据介绍,台网大厅数据处理系统监测的地震波信息,来源于各个监测台站,每个台站布设有“地震计”,不同区域,地震计的“钻地”深度不同。

  “对于发生在我省和临近地区的地震,从地震发生,到形成地震速报,整个过程只需1~2分钟。”缪发军见证了地震台从上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的路程,科技进步为地震速报不断赢取着时间。他回忆,近30年前,工作人员还要把数模仪器接收到的地震波形画在纸上,再通过人工计算、分析,把地震信息打电话报出去,这个过程要30分钟左右。

  多种形式并举,倾听大地“脉搏”

  除了“地震计”,科学家还找到很多办法,观测和研究地球的“脉动”。“借助全球定位系统,我们可以测量地壳变形的情况,连续观测以及精密计算,可以提高监测精度。”溧阳地震台是全省重要的“形变大台”,溧阳地震台台长毛华锋解释,地震是地壳剧烈变形和运动的结果,这种变形在地震前、地震中和地震后都有着不同的形式,如果发现某一时期地壳突然加速形变,那监测人员将密切关注这一区域的情况,为中长期地震预报做参考。

  不断创新的新技术也应用在地震监测中。为减少电网高压直流输电等对地震观测资料的干扰,提高观测数据质量,近年来,高邮地震台自主研发了一套“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磁观测影响的判别处理系统”,并已通过中国地震局的验收。据悉,该系统每天对全国28条高直线路干扰进行实时判定和发布,基本解决了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对地震电磁观测的干扰问题,已纳入日常监测工作任务中。

  数字化已成为地震台的“安全屏障”。溧阳台不仅是地震监测台站,同时又是江苏省自动地震速报备份中心,一旦省地震局机房相关设备出现故障,建在溧阳台的“江苏省自动地震速报备份中心”将“接棒”收发全省地震数据。根据记载,1979年7月9日溧阳发生了6级地震,该地区1974年4月22日曾发生过一次5.5级地震,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才相距3公里,震源深度也相当,被视为同源地震。溧阳地震台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进行标准化改造的台站之一,2018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8个试点台站之一,目前该站的监测手段涵盖测震、磁电、形变、流体四大学科,此外还具备地面测震仪、井下80米以及井下200米地震仪。

  在地震监测中,为确保各种监测数据准确、及时、连续、可靠的产出,地震台站的工作人员都是24小时轮值,是名副其实的“守夜人”。

  标准化“抗震区”,每个小区都有一张疏散方案图

  “地震不等于地震灾害,认识到这点很重要。如果对地震认识不足,研究不够,没有严格按设防等级建楼,那么地震一来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灾难。”高邮地震台台长蒋延林介绍,早在2018年,高邮就成为全省第一个完成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地区。在当地,所有的建筑用房都完成了7度设防标准,所有的住宅小区、企业、学校、场馆都有一张“地震应急疏散方案图”。

  在高邮熙园小区门口,地震应急疏散图非常显眼,记者看到图上明确,一旦地震发生,各个单元楼的居民应分别往小区哪个方向的出口逃生。在小区里,每隔百米就能看到标注了方向的“逃生指示牌”,应急供电、应急用水设备也分散在明显位置。

  5月10日下午,高邮中学的36个班级1800多名学生集中进行了一场地震演练,预警铃声响起,不到5分钟,所有学生从教室快速而有序地跑至操场。该校党委副书记田大象告诉记者,自2007年,学校就开启减灾防灾教育,平均每学期开展3~5次的演习,并通过活动课、兴趣课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自救互救的技能。

  “如果能够预测出某个地区、多大范围,未来50年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是多少,这对指导工程建设意义还是很大的。”地震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国地震局制作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其实就是长期预报的研究成果,平均每5到10年就会修订一次。与地震预报同样重要的,是区域内抗震设防的能力,按照设防标准建房,积极组织市民参与地震演练,可以极大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

  近年来,江苏地震监测取得了极大发展,观测从单一领域发展到多学科,观测设备也从引进仿制到自主研发生产,观测形式从模拟到数字化再到网络化,数据处理从纯人工到计算机自动化。据统计,江苏省平均每万平方公里,就有7个观测站点,是全国监测台网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

  本报记者 王梦然

标签:地震;速报;监测;地震台;观测;发生;高邮;江苏;地震计;记者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