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思想周刊·智库】如何推动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2019-05-14 07:3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圆桌会

5月12日,由江苏师范大学、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江苏省地理学会联合主办的“长三角一体化与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智库沙龙”在徐州举行。在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沿海发展战略中,淮海经济区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机遇和一定的发展潜力。如何把握住机遇,推动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高质量、高品质发展?专家学者就此展开深度讨论。

关键词:区域协同 大都市圈

宁越敏(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区域协同发展有三个重要观点:第一,城市不能孤立地存在,区域内部的各个城市需要整合为相互依赖的城市体系。因此,协同发展有利于城市体系整体绩效的提升。第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现象,由此形成核心-边缘结构,并影响区域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一般而言,核心城市具备对外辐射的能力,对边缘地区的依赖较低。相比之下,边缘地区更为依赖核心城市,以获取自己发展不具备的要素资源,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产生区域合作的障碍。核心-边缘结构具有不同尺度。区域合作能否成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核心城市对区域合作的态度。第三,区域协同要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有效管理作用,建立区域协同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长三角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代表,进一步实现协同发展,还需区域合作上升到国际层面,城市间的国际合作出现广阔的前景;建立区域合作的新机制,强化中央政府的引导作用;民生改善项目、环境治理成为区域合作的新重点;出现政府与产业、教育、卫生界的跨区域合作,以此,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高地,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世界级城市群。

刘西忠(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议在四个层面发力:一是苦练内功,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建设中心城市,不能简单地、单纯地以地域面积扩大谋求总量的首位度,而是要更加注重以新发展理念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位度,集中做好自己的事,努力在有限空间释放无限可能。二是突破徐州发展的柔性边界,共建徐州都市圈。在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国家大战略下,徐州要发挥北部龙头城市的作用,争取在一体化的框架下,联合连云港和宿迁,还有安徽的淮北、宿州,共同建设徐州都市圈。三是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大力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机遇,联合周边包括山东在内的经济强市,共建跨省域、延伸到长三角地区之外的现代化徐州大都市圈。四是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从中长期看,按照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的要求,共建淮海经济区。顺应长三角地区建设跨省域都市圈的趋势,联合连云港、宿迁和山东南部、安徽东北部城市,共同打造跨省的大都市圈,进一步放大徐州的核心功能和中心优势。增强徐州周边城市的认同感,由“你们徐州”的对立到“我们徐州”的共识。

关键词:要素流动 优势互补

臧建东(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发挥各省市的比较优势。就江苏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实体经济,区域创新能力和通江达海的交通体系。但也面临不少挑战,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区域发展不平衡,协调联动性不强,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等。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目标要始终放在发展上,一体化只是一种手段。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样化发展,要根据各地优势明确自身的目标。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让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建立规划、市场、标准的一体化,推动公共服务和医疗资源的共享。

王志凯(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淮海经济区当前迫切要做的是,加强区域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联动,形成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这是淮海经济区抓住长三角更高一体化机遇,主动对接长三角,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选择。在具体的战略战术上,一是可以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和现代化中高水平对接长三角。乡村振兴首要的是产业兴旺,乡村绿色发展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兴旺的本质内容;乡村振兴第二位的是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改善,是乡村宜居的前提。一句话,乡村振兴就是城市和乡村的互动互补,就是城乡融合发展,最终使得乡村又成为城市人向往的生活热土。二是补上民营经济发展的短板。城市化的提升,其目的是带来生产要素集聚,产生集聚规模经济效应。经济要素是否向一个城市或区域集聚,这与一个城市或区域的营商环境密切相关。民营经济的发达与否,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营商环境好坏。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徐州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提升,也需要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更需要补上民营经济短板。

关键词:核心枢纽 中心城市

金凤君(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淮海经济区有条件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发展地方经济,形成发展新动力,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尤其是徐州,作为中心城市,依据区位条件和已经形成的基础,有条件增强其区域中心地位。具体而言,要打造徐州核心枢纽城市,以强化“核心城市、核心竞争力、核心产业、核心企业”为重点,促进徐州实现精明增长;深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优势,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新区域文化品牌,将区域文化与城镇建设相结合,打造区域景观品质,深入挖掘独特文化,打造独有吸引力;谋划以物流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产业;加强区域合作,营造整体优势。

胡小武(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是城市创新发展、提升全面品质的过程。只有徐州市的率先高质量发展,才有淮海经济区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尽快确立徐州特大城市发展定位,加快推动“人口增量”,给人口进城、人才留徐制定更加宽松的政策,以人口增量和人才红利为突破口,推动产业、居住、空间的同步增长。其次,徐州要充分利用十字枢纽型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加大引进大工业项目,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大型机械制造业,培育三四个千亿级的制造业产业,并带动就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第三,徐州需要深度挖掘徐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优势,通过打造更具文旅目的的战略规划,推动汉文化之都、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借此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同时提升就业、服务业的发展。第四,徐州需要在政府规划层级上,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要利用长三角核心地区的制造业外溢、科技成果转化的溢出效应,承接一批重大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新材料制造等生产基地的产业转移项目。第五,徐州需要加速进行自我提升的制度设计。要有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战略雄心,坚定提升徐州在苏北地区、淮海经济区中的区域中心城市首位度,只有如此才能将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规划红利融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进程。

本报记者 颜云霞

标签:发展;区域;城市;徐州;经济;淮海;中心;核心;产业;经济区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