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智库|“系统治水”打造生态河湖
2019-04-09 07:2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黄涛珍  
1
听新闻

  资源环境约束型发展模式已成为制约江苏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瓶颈,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江苏,当前却不得不面临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劣V类水剿灭战等一个个“系统治水”的难题。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治水的十六字方针,江苏“系统治水”的关键是形成“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治水理念共识,抓手是恢复和打造生态河湖,目标是实现“水资源丰沛、水经济高效、水环境优美、水生态安全、水文化凸显”五位一体的江苏“系统治水”的蓝图。

  当前,江苏“系统治水”面临高效节水体系建设与水资源短缺不匹配、河湖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功能呈弱化趋势、融合河长制与既有水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水管理体系亟待健全、水污染治理手段落后威胁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水文化保护乏力影响以古河古韵为载体的水文化传承等五大重点问题。唯有恢复和打造生态河湖,才是保障水安全固本培元的根本举措,才能为我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打造多目标协调、多部门协同的系统治水江苏方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治水方针,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需要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打造系统治水的江苏方案。规划先行,规划要注重城乡、山川水安全统筹,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综合考虑流域、地域特点;注重各类水资源统筹,对地表水、地下水等实行总量控制,合理规划和分配用水指标。节约优先,着力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以农业节水为重点,抓住工业节水这个关键,突破城市居民生活节水这个难点,努力实现以节水促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以节水促污水减排减少的双重目标。空间均衡,实现区域水生态的整体良性循环。科学把握洪涝旱特性和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坚持流域、区域、城市、乡村治理的统筹协调,构建互联互通、协调配套、城乡一体的河网水系。大力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提高城乡水系连通性,增强水资源配置调控能力,实现区域水生态的整体良性循环。智慧治理,提高河湖智能化调度水平。优化雨情、水情、墒情、工情等各类监测监控站点布局,提高采集率和覆盖面,建设智能感知系统,实现流域的实时监控;完善防汛防旱、水资源管理、河湖与水利工程管理、政务服务等各类应用系统,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构建流域、区域、城市协调的调度平台,建设水利智慧云服务中心,促进重点治理区域、重点治理河道、重要水情的精准掌控和系统化治理。

  创新政府引领、多主体共治的系统治水机制。水是公共产品,系统治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也需引入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形成政府引领、多主体共治的系统治水机制。政府需要科学制定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强化水功能区监管,做到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建设重点流域系统治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工程,为系统治水提供可供参考借鉴的思路和方案示范。引入市场主体进入黑臭水体治理领域,探索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的高效治理模式,引导经营性水利逐步走向市场,变经营性水资源为水资源资本;充分发挥水价杠杆作用,推行以业定价、以质定价、以量定价等市场化手段。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系统治水,通过文化走亲、送艺下乡、治水护水的知识普及等形式,全力营造全民亲水、爱水、护水的社会氛围,促进人人监督、人人参与、人人争当民间河长的社会治水机制的形成。

  深化以生态河湖建设、黑臭水体治理为重点的系统治水行动。以辩证思维和系统方法指导治水兴水的重大实践,要求我们在治水兴水的全过程中分清主次因果,既抓住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又注重全面协同、两手发力。江苏省已制定《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省水利厅也出台了《贯彻落实<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专项实施方案》。黑臭河道治理迫切需要以系统性思维、系统性视野、系统性胸怀,调动政府部门、治水企业和社会大众的积极性,推动黑臭水体治理重点计划的落地实施,从而进一步强化系统治水理念,形成系统治水合力和系统治水文化。生态河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水问题的复杂性,坚持自然生态的整体性,水域与陆域、城镇与乡村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兼顾,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建成“洁净流动之水、美丽生态之水、文化智慧之水”的生态河湖。

  健全以政府、市场、社会合作共赢为目标的系统治水保障制度。实现系统治水,政府、市场、社会必须基于合作共赢实施协作治水,因而需要建立高效的保障制度。建立财政-社会资金联动的多元投资制度。构建“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充分发挥市场融资作用,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政府与市场联动的河湖治理投融资机制。健全以河长制为主导的部门协作制度。充分依托河长制组织体系,明确部门职责,落实分级责任,细化目标考核,形成 “系统治水”定期部门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实现河长履职、协调联动、考核评价“三到位”。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从培育公众参与系统治水的社会资本、完善公众参与系统治水的激励机制、加强公众参与系统治水的专业能力建设、拓展公众参与系统治水的便捷途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系统治水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水文化建设与保护制度。挖掘和保护运河文化,形成江苏的大运河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区和示范段。开展水文化遗产调查,发布省级水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设水利遗址公园、水利博物馆等水文化载体,大力传承和弘扬水文化,强化系统治水的文化纽带。

  (作者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本文系江苏省社科联2018年度重大应用研究课题,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研究成果概要)

标签:治水;水文化;治理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