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思想周刊·智库】着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2019-04-02 07:1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决策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改革投入方式,打造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增强创新供给,全面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生产关系和生态系统,增强创新生态吸引力。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和管理创新。改革的本质是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制度供给比要素供给更重要,好的制度可以为我们吸引集聚更多更高端的资源要素。现在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改革的竞争,成为制度环境和制度供给的竞争。制度可以让人有明确的预期,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可以保护科研人员的权益,激励科技人员研发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创新的热潮。制度可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反对垄断的制度可以鼓励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制度可以引导旧经济形态向新经济形态的升级转换。例如,环境保护的制度,可以引导企业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又如,鼓励外向型的经济制度,可以引导企业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利用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制度的力量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速度。把工作重心转到战略规划、重大攻关、政策标准制定、评价评估、体制改革、法治保障等方面,着力抓好营造环境、引导方向、提供服务等基础性公共性工作,不断提升政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的能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建设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深化改革经费使用方式,重点探索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技计划项目机制、市场化手段支持技术创新机制、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和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着力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

  以人才政策改革为核心,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更大力度改革编制、职称、人才举荐、降低人才停居留和落户门槛、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等,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以及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国内来,让我国的人才引进机制更具竞争优势。更加突出“创新、创业、创投、创客”的联动发展,更加突出加快发展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服务组织,培育壮大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主体。提升软实力,打造完善的创业生态圈,提升科技型大公司参与众创空间运营的积极性,创新政府服务众创空间发展的模式。克服创新中的“孤岛化”和“碎片化”现象,系统布局领军企业、高校院所、高端人才、产业金融等创新因素,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的全面创新,使各类创新要素形成全面互动和正向激荡。充分发挥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杭州、南京、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十大创新城市的产业集群优势,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优化整合,共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要放松管制,打破行政垄断,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传统的垄断行业,大力支持民营资本引入新兴服务业。

  培育新时期创新文化,提升创新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先后抓住了农村改革、浦东开发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四大机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良好的创新文化对于打造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至关重要,一个国家不可能仅靠科技投入的增加来提升创新能力,必须注重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形成,这样才能促进科技创新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来自于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湾地区,这些地区之所以能在有限的政策空间里发挥极限经济社会发展潜能,根源就在于其独特文化底蕴的彰显。要努力营造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营造创新友好的市场、法治、政策、文化环境,培育新时期创新文化,提升创新文化软实力。

  以加快科技金融的融合速度为切入点,加快推进“互联网+”的发展理念。新动能既来自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成长,也来自于传统动能的提升改造。“互联网+”是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对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我国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携手互联网,构建一幅新的发展蓝图。通过注入“科技”细胞使产品附加值有更大的含金量,经济发展规模效应呈几何级放大,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转型模式。通过推进“互联网+”,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效结合起来,在各领域中广泛渗透和应用互联网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方式,释放企业创新潜力,才能使传统社会化生产事半功倍,呈爆发式增长。将企业的技术、融资、品牌、数据、销售等能力包装成产品整体输出,打通制造、消费、电商的种种环节,缩短产品流转渠道,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速度。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科技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至关重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融合的过程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有效发挥金融标杆的调节作用,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商业银行通过建立一批科技分行加大对各类企业进行融资,加强对农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资金支持力度。推广知识产权证券化。利用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申请的各种专利、实用新型发明创造进行融资,经过两到三年的时间,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科技担保体系,为企业转型保驾护航。

  (作者为苏州市委党校教授 王 涛

标签:创新;经济;发展;制度;文化;科技;改革;生态;企业;环境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