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这不仅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而且赋予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为人民做学问、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的重大使命。
为谁立言的问题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一切历史的真正推动者和创造者,要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做学问。对于共产党人来讲,搞清楚为谁立言还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再一次指出了“为什么人”这个根本性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原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才能无往而不胜。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就是围绕人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做研究。一旦脱离人民,就会丧失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才能树立“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价值取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想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就必须搞清楚为谁立言的问题,认真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常言道,知易行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关键是要付诸实际行动。这个实际行动就是认认真真搞好调查研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自古以来就非常清楚。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经常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把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意愿搞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研究透彻。1927年,毛泽东同志为弄清楚湖南农民运动的真实情况,32天时间步行700多公里,实地考察了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五县。最后,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脍炙人口的调研报告。这种深入调查研究的态度告诉我们,只有不惜脚力,迈开步子,俯下身子,走进实践深处,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感,总结群众经验,汲取群众智慧,才能搞清楚到底为谁立言,才能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才能拿出真知灼见。
客观而言,当前绝大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能认识到深入调查研究之重要性。但是,仍有“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习惯于看材料、上网络,不愿意深入生产生活一线了解实际情况。有的自以为熟悉所在领域所在地区的情况,喜欢坐在办公室或书斋里搞研究,进而导致对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反应不敏锐,看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隐藏其后的内在逻辑。有的虽然经常下基层搞调研,但是满足于只看“盆景式”典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凡此种种,都严重影响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都不利于回答现实课题、解决现实问题。
导致这些情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不走心、不用心”。诚如列宁所言,没有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因此,要想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就必须用心走心,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反观一篇篇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研究故事、一位位德高望重的知名专家,其成功成就成名不仅彰显出研究征途之“艰辛”,而且蕴含着研究工作之“悉心”“用心”。事实一再证明,要为人民群众立言,把学问写进群众的心坎里,就必须怀着赤忱之心、忠诚之心、敬畏之心,拜人民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只有全心用心,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准确掌握实情,才能表达群众真实意愿,才能植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才能成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理论家和学问家。
时代潮流奔腾不息。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在奋力担当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使命的当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唯有搞清楚为谁立言这一根本问题,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多下苦功、多练真功,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说出人民群众心坎里的真心话,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夏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