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揭开流言的“科学”伪装
2019-02-27 07:3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蔡姝雯 孙 庆  
1
听新闻

  1月16日,中国科协梳理发布了“2018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在这份榜单上,食品安全和疾病健康方面的科学流言各占据一半。无独有偶,在北京市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等联合发布的“2018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中,“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也位列榜单之首。

  在中国科协举办的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相关报告指出,中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中国的科学文化积淀还不够丰厚,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既是完善人格、培育人才的基础手段,也是消除科学流言、伪科学的迫切需求。

  专家指出,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重要作用,根本之道在于加强科学普及,推动公众科学素质普遍提升。

  智止流言

  提升科学素质 方能消除伪科学

  常吃米饭会诱发糖尿病、足贴能够吸附体内毒素、接触超市小票会致癌……这些关于食品安全和疾病健康的科学流言,一个个罗列在日前中国科协发布的“2018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上。而“真相”是什么,请看发布会上的科学解读:

  对比整个糖尿病患病率的情况,主要吃面的北方人要明显高于南方人;足贴变黑并不是排毒,而是汗湿了;收银员每天接触购物小票10小时,双酚A的摄入量也比安全剂量低42倍,消费者一天接触几张小票的致癌概率可以忽略不计。

  再看“2018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既有事关人体健康的“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此外还有对科学研究成果的误读 “宇宙墙为宇宙划定了边界”,对热点话题的误导“北斗地图应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疫苗没用可以不接种”等。

  “求真榜”分析,科学是讲究实证的,“酸碱体质”理论连一篇像样的文献、一点最简单的科学研究都没有。做出一个科学判断要有统计学的思维,任何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价,都需要统计学家、疾控专家经过长期、系统的调研才能得出。至于“北斗地图软件应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则明显是在蹭“北斗”的热点。

  省科协科普部张红兵部长表示,流言的盛行绝不是一两个原因造成的,涉及到科学素养、科学数据的分析,还涉及到社会学和心理学,比如在中老年人群中,健康的流言就特别容易传播。但总体而言,流言止于智者,而这个“智”更多指的就是公民的科学素养,而提高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本报科学顾问、《科技日报》总编刘亚东表示,科学精神比科学知识重要。学到了科学知识,不一定拥有科学精神;而你拥有了科学精神,就一定能掌握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

  最新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发现,截至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提升至8.47%,江苏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了11.51%,在全国范围内仅次于京沪津三个直辖市,比2015年提高了3.26个百分点。进入新时代,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发展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但横向比较的话,大致相当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

  在首次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指出,中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科学文化积淀还不够丰厚,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优质科普资源供给不充分,社会化市场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智止流言

  促进公众科学素质 全世界都在行动

  科技导报社副社长史永超告诉记者,此次中国科协举全科协之力举办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规模大、到会专家档次高、观点权威,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科学的发展是为了造福下一代,造福于未来。”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戈登麦克比恩说,他认为,全球科学界的一个重大职责就是“共同合作,促进科学素质发展”,而这需要把包括社会、经济、技术和科学问题的整个科学素质的各种方法融合在一起。

  英国皇家学会会士马丁波利亚科夫教授说,英国皇家学会的工作涉及科学政策、科学教育以及科学通信、科学传播等不同的领域,他们所作的科学演讲所面向的听众主要有4类:政策制定者、公众、科学家、年轻老师或是其他年轻人。进行科学演讲的有科学超级明星,例如已经去世的霍金以及英国皇家学会的前会长和现任会长;还有一些专业的传播者,在英国最著名的是参与制作《蓝色星球》的大卫爱登堡爵士;还有一些半专业的人士,他们大都是科学家,在电视节目中也非常活跃。英国皇家学会也会有一些报告、书或者是册子为公众提供科学答案,例如关于气候变化的报告,关于转基因植物的文章等。

  过去10年里,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参与到科学传播中来,成为科学传播的主角。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张双南认为,科学就是刨根问底,包括三个要素:科学的目的、科学的质疑精神、科学的方法。中国需要正确的科学普及,就是既教科学知识也教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使得下一代的公民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有着10年科普经验的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科普专家郭亮认为,“谣言的传播要么是讨好观众,要么是吓唬观众,科学传播也可以尝试这两种方式。”郭亮在中国科协的科普平台上曾经做过“天天看手机相当于脖子上挂两个西瓜”的科普,解释低头看手机对脊椎、脊柱的危害。他认为,这种方式吸引了公众的关注,达到了传播知识的效果,类似的实践是可行的。

  探索创新

  主体更多元 方法更现代

  讲好科学故事,传播好科学声音,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同时要不断创新科学传播方式。

  张红兵告诉记者,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政府部门自然起主导作用,江苏省科协目前每年的日程可谓满满当当,公众耳熟能详的活动就有每年5月份的科普周、9月份的全国科普日,长期面向四类重点人群——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行动;此外还包括六大工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程,社区科普实施益民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和科普产业助力工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科普信息化工程。

  目前做科普工作的不仅仅是科技厅、省科协,包括环保厅、水利厅、工信厅在内的很多部门也在做科普工作,但同时应该发挥更多主体的作用;类似科学松鼠会、果壳网这样的机构虽然不多,但在科普领域也彰显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还有一部分知名科学家比如欧阳自远院士也非常主动、积极地投身科普工作。每年省科协“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的活动吸引了大量高等级专家报名,但名气再大的专家还是需要试讲,因为如何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知识可是门大学问,科普报告不像学术报告,讲给教授、博士生的内容和方法未必适合社区、学校和军营的环境。

  2018年江苏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64.7%)已经超越电视成为江苏省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渠道。我省使用互联网者更愿意、更频繁地通过微信(94.6%)、门户网站(82.6%)、搜索引擎(78.7%)以及专门网站(68.7%)这四种主流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通过微博、电子书、电子报纸、电子期刊杂志等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也达到了40%以上。张红兵表示除了传统的科普渠道,尤其是要抓住新出现的各类自媒体,迭代发展的效应让它的传播能力有可能在科普工作中做到后发先至。果壳网创始人、CEO嵇晓华(“姬十三”)也认为,科学传播应该融入到大众文化中,成为大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它才有可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记者 蔡姝雯 孙 庆

标签:流言;科学素质;科普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