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细雨绵绵。春运期间最繁忙的候车室,因为临近春节,比之前少了不少人。而坐落在江苏丹阳吕城镇的镇江站吕城站,却在这一片安静中,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京沪铁路线上的一座四等小站,仅有13名员工。可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站,几乎年年荣获“全国铁路标杆中间站”,荣誉室里,先进班组、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等奖状放满整面墙。截至昨天,吕城站安全天数累计达到16096天。从1975年至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个小站已经实现连续43年无事故。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始建于1907年的镇江站吕城站,当年主要办理客运业务。1985年,吕城站进行第二次扩建,设四股道站台2座,长730米。两年后,时年41岁的李锁庚调入吕城站工作,成为一名助理值班员,负责监视列车的运行情况。回忆当年,73岁的李老骄傲地说,那时候的吕城站是旅客办理业务最多的四等站,平均日发旅客600人次,“90年代初期,候车室有空调的站很少,我们就是其中之一。”
80年代没有先进的设备,接发列车,监视列车运行情况,完全靠经验。李锁庚往往不用等到列车靠近,凭借“耳听鼻闻”,就能判断列车是否有异样,并及时作出处理。“听,就是听列车异响,通过不同的声音判断是哪个部位出问题。车轮高速运转摩擦产生热量,出现问题会有焦糊味,闻,就是闻这个味道。”尽管已经退休14年,说起当年的工作,李老依旧神采奕奕。
“师傅当年的工作,如今都被信息化替代,但没有他们的经验传授,我们也不能更好地守护站内安全。”说这话的,是吕城站的副站长彭巍,也是李老的徒弟。1998年的一天,一辆从南京方向驶来的列车车轮闸瓦融化,快要进站时就能闻到一股很大的焦糊味,李锁庚果断地举起手中的红旗,示意列车立即停车,将这节有问题的车厢“甩车”,指挥剩下的列车继续运行,“如果不及时发现,列车可能还没行驶到前方站就要翻车,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彭巍说,那是自己工作后参与的第一次险情,也让自己从此紧绷安全这根弦不放松。
车站值班员所操作的控制台上是整个小站的“核心”。2007年以来,因为铁路发展要求,吕城站停办客运业务,如今主要办理接发列车作业和专用线取送车作业,日均接发列车200列左右。今年27岁的陈浩就是这个“核心”上的一员。4年前踏上工作岗位,如今成为学习车站值班员,负责邻站报点、确认区间空闲、开放信号等,陈浩凭借自己的努力,正逐步成长为小站的业务骨干。“春运期间增加动态开行列车108趟,一分一秒都不能松懈,能够保障春运顺利,旅客安全回家,感觉特别满足。”
对于这个半军事化的职业,陈浩坦言刚开始非常不习惯。在岗期间,哪怕出门买一包方便面,都要写请假申请,具体到请假时间,“上岗之前,手机是要放进手机盒里,绝对不允许带到岗位上的。”对于这个“90后”,持续十几个小时不能用手机,工作之余陈浩只能闲着发呆,非常烦躁,没有乐趣和目标,甚至想过要换个工作,“可后来师傅和领导都来帮助我,利用闲暇时间不不断学习和提升,站里还组织各种活动,让我们能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在陈浩看来,小站虽然小,却是京沪线的大动脉,安全责任十分重大,在这个小站里坚守并有所提升,是实现人生价值最好的方式。
“师傅教、师傅帮”,是在这个小站里听到最多的词。而“师徒合同”,也是铁路人独有的特色。“在我们这里,师傅不仅要传帮带,教会徒弟业务,更要教会他们班组安全精神,传承这一份铁路职责和坚守的精神。”吕城站站长潘炜说。
43年来,随着铁路发展的大潮,小站的人员、环境、设备、作业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一分一秒不疏忽、一举一动不马虎”的班组安全精神,也是这个小站将一直传承下去的吕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