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昆山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人才科创、项目集聚、城市建设、民生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干群意气风发。记者新春走进基层,用带着露珠的新闻,真实呈现这些崭新的变化,感受城市不断前行的力量,并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奋斗者队伍之中,共同推动昆山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新一跃”。
晚上7点,这是很多菜市场进入打烊的时间。但是1月18日晚,当记者走进位于震川城市管理办事处中华园东村的和群市集时,却发现这里依然灯火通明、人流如织。市场内干净整洁,货架式摊位清爽有序,瓜果肉菜分区摆放,吃完晚饭的居民三三两两地边逛边选。乘坐扶梯,可直达二楼百货和餐饮区,各种款式的衣服、鞋子琳琅满目,服务员忙碌地招徕顾客。而汇聚天南海北各种特色小吃的餐饮区更是热闹,宽大的公共就餐区坐满了吃饭的人群,饭菜的香味从不同的店铺中飘出来。
农贸市场连着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昆山市第一个完成建设改造的标准化农贸市场,和群市集投资800多万元对内部环境进行全面翻新改造,对摊位进行重新合理布局,并增设开锁、缝补等便民服务功能,配齐食品检测、垃圾中转、公共厕所、摊贩疏导和基层党建“四菜一汤”,成为传统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的样板。同时,和群市集还以此次改造为契机,探索引进现代化商场经营管理理念,将以前市场一侧铁皮棚内的餐饮摊贩集中引导上楼,丰富市场经营业态,打造集农贸、百货、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商业广场。
接单、配菜、收银,40多岁的丁行苓在自己的川菜店里忙得脚不沾地。5年前,丁行苓跟着丈夫在原和群农贸市场旁租了个铁皮棚,经营起一家小饭铺。虽然有了不少回头客,但由于环境脏乱差,而且空间有限,一年起早贪黑也赚不了几个钱。去年5月,丁行苓搬到焕然一新的和群市集二楼,得益于这里庞大而固定的客流,平均每天营业额超过两千元,周六日高峰时期则接近六千元。为了解决人手紧缺的问题,丁行苓还把自己的嫂子从老家请了过来。
家门口的农贸市场变身现代化的综合商场,最高兴的还是附近的居民。“我每天上下班都要路过,是看着它一点点变化的。平常没事的时候我就喜欢来这里逛逛,许多第一次来的朋友都不相信这里是菜场,我们感到非常骄傲。”谈起和群市集的变化,家住中华园小区的居民王红峰喜上眉梢,“没改造前,乱糟糟、臭烘烘,地上污水横流,夏天开窗都能闻到异味。现在好了,又亮堂又整齐,还装了中央空调,过去跟现在完全没法比!”
再过几天,家住和群市集附近的新昆山人毛羽玄就要回老家过年,这天他特意把平常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同事约了出来小聚。“你看,饺子、炒菜、面条应有尽有,关键价格都不贵,便宜的一顿十来块钱就能吃饱。和朋友炒几个小菜,100多块钱就能搞定。而且现在各个摊位都有证,吃得也更安全。”毛羽玄笑着说,如今他已经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第二食堂”。
走一走,看一看,变化还不止于此。市场里还增加了客服中心、休息区等便民服务设施,人性化服务细节让人印象深刻。针对餐饮区域,所有器具全部采用电器,消除明火隐患。由于附近上晚班的务工人员较多,许多店铺营业时间常常延续到凌晨两点,一派兴旺的景象。
据了解,以和群市集为试点和模板,截至去年底,昆山全市已完成15个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让广大群众买得称心、吃得放心、逛得开心,农贸市场改造这个政府实事工程真正变成了民心工程。(昆山日报记者占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