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吧
“每天都有5亿人说我们做得不好,每天还有1亿人想教我怎么做产品。”1月9日晚十一点半,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微信之父”张小龙结束了长达四小时的微信公开课演讲。与以往主论坛演讲不同,为了方便“拖堂”,张小龙特意把演讲挪到了晚上。据了解,张小龙最长的演讲纪录是2012年在腾讯内部的8小时演讲,当时微信刚刚有一亿用户。
微信从2011年1月上线,如今已经走过八个年头。八年来,微信用户不断增长,日活跃用户数在2018年8月达到了10亿,成为中国第一款达到这个量级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也成为中国产品经理们难以超越的APP。
随着微信承载的内容越来越多,微信受到的质疑也越来越多:微信改版是否符合大众口味?微信使用时长是否下降?小程序怎么做?人们是否正逃离朋友圈?微信下一步怎么走?……这一长串的问号都抛向了“微信之父”张小龙。
“有时候我很想问大家:你觉得什么样的产品是好的产品?”
张小龙表示,他们所倡导的原则是利用微信做出好产品分享给用户,而不是一味追求流量变现。但因为遵循原则,他认为很多东西又必须坚持去改变。
微信7.0版本的UI做了很大的调整,很多用户吐槽,觉得非常不习惯。张小龙却并不把大家的吐槽当成一种困扰,而是坚持认为任何大的改版都会带来用户的不满,但是又必须使产品不停地适应时代。
公开课上,张小龙把对初心的提法换成了“原动力”,并总结微信的原动力为: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第二,“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当天公布的《2018微信数据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9月,微信月活用户达到10.82亿;每天发送消息450亿次,同比增长18%。公开课上,张小龙却谈到微信的观念是让大家放下手机多和朋友见面,微信不以增加用户停留时长作为目标。“拿一个停留时长衡量一个APP,跟我对互联网初心的认知是背离的。”
APP要下载安装,网页体验又太糟糕。张小龙认为小程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9年,我们有几个重要的事情要做:一是让搜索直达;二是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得用户可以做出选择;三是解决小程序的找回问题。”
“沟通的本质是什么?” 张小龙用他多年前在知乎问过的一个问题开启了他对于社交的阐述。他自己对沟通的理解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
他把朋友圈比喻成一个广场,认为朋友圈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地方。“很多人都说要逃离朋友圈。但事实上这是互联网圈子大家看到的一个假象。朋友圈本身就是社交,一个人怎么可能逃离社交。”
“从发布到现在,每天进去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现在每天有7.5亿人进朋友圈。”
张小龙并不否认朋友圈有其弱点,也是大家想要逃离的点:正因为它是广场,点赞或评论意味着在广场里公开大声地说话,也意味着广场里很多人都可以听到。
事实上,当朋友圈好友越多,这种压力感会越大。于是,很多人因为这种压力,把朋友圈设成了三天可见。“我们鼓励用户设置三天可见,希望这样能使他更加勇敢地去发朋友圈。”张小龙说。
对于未来,张小龙表示微信将开始面对下一个8年新的挑战。但他认为这个新的挑战不是来自于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用户层面。
“我们要面对新的用户时代新的用户产生的需求。”张小龙说,“无论如何,面对这样的需求,以微信做事风格,如果我们始终像过去的微信一样,始终瞄准的是做最好的工具,并且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我觉得我们再怎么走也不会走得太偏。”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张小龙用这句电影台词作为结束语。 朱 璇 王建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