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透过“晨光”,读懂工业遗产的产业价值
2019-01-07 07:0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付 奇  
1
听新闻

  元旦期间,一场由省美术家协会等举办的“晨光浩然”作品展在南京晨光1865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这里,曾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金陵机器局旧址,现已成为南京的文化新地标。

  百年来,从最初的金陵机器局,到民国时期的金陵兵工厂,到抗战胜利后回迁南京的六零兵工厂,再到1949年后的晨光机器厂……洋务运动留下的珍贵工业遗产,如今在秦淮河边绽放芳华。

  近日,“金陵机器局”与南京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无锡的茂新面粉厂旧址、南通的大生纱厂等四个江苏项目,一同入选工信部“国家工业遗产”。

  冬日暖阳下,记者来到这里,探寻这个老工业遗产的“前世今生”。

  “长久的注视,有了崭新的生命”

  邹超在南京晨光集团工作了20多年,见证了这个老厂在新世纪的风风雨雨。

  一条应天大街,将南京晨光厂隔成南北两个厂区。2007年,晨光厂扩大规模,一部分先调迁,北厂区和厂前区留了下来。“当时流行‘退二进三’,开发房地产是主流声音,不过我们晨光人都有情结,希望把它们保留下来,发挥‘余威’。”邹超告诉记者,当年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概念刚刚在国内兴起,瞄准这个思路,晨光厂与区政府一拍即合。

  2007年9月,由秦淮区政府和晨光集团创办的晨光1865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园。园区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30余幢清代和民国建筑得以整体修缮开发,犹如一座工业建筑的历史博物馆。

  走进这个坐落于明城墙外、秦淮河畔的园区,只见古老的建筑错落有致,而精巧别致的装潢又流露出一股清新文艺的气息,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相辉映。

  进入大门左拐,是三栋二层青砖建筑,一栋建筑的门牌上,用篆字写着“机器正厂”,这个建于“同治五年(1866年)”的厂房是园区建筑最古老的一栋。园区里,像这样的清代建筑一共有七处九栋,如今全部修缮租赁了出去,有的变成设计院,有的成为投资公司,有的变成会务中心,还有的成为了展览馆。

  再往前走,是一排两栋建于民国时期的“锯齿形”厂房,现已整体出租给凡德公司,开发为“凡德艺术街区”,里面云集了各类文创商铺。

  “几年前选择落户这里,就是看中了园区历史底蕴和文创企业集聚的氛围,与我们企业的定位气质非常契合。”江苏凡德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前进说。

  “园区分为创意创业核心区、创意时尚会展区、文化旅游体验区、军工博览展示区和品质生活休闲区五个功能区,经过几轮招商‘换血’,目前有300余家企业入驻,2018年税收预计能突破3亿元。”作为园区的“操盘手”——南京晨光一八六五置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邹超感慨地说,这片秦淮河边的建筑,承载着行业和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因为时间长久的注视,而有了崭新的生命。”

  让历史“照亮”未来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布局和用地结构的调整,诸多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逐渐迁离城市中心地带或退出历史舞台,遗留下许多旧厂房、仓库等工业建筑,俗称“工业遗产”。

  近代民族工业和建国后的工业建设,在江苏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在邹超看来,保护并用活这些工业遗产,可以让历史“照亮”未来。

  “几年前,南京老城不少工业企业选择‘退二优二’,将一批老厂房改造为‘都市产业园’,创造了新价值。”南京市规划局名城处处长王昭昭介绍说。

  2011年,随着南京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加快实施,南京第二机床厂搬迁到江宁区继续发展,留下占地120亩、拥有40多栋厂房的老厂区待“处理”。“我们本打算把这块地卖掉来开发房地产,但政府建议我们保留历史文化资源,改造成一个集聚领军人才的高端产业园。”南京第二机床厂有关负责人回忆说,该厂在厂房内部加层装修,改成办公用房,机床设备摆到厂区道路上作为园区“雕塑”,曾经破烂的厂房华彩蝶变为设计、文创类公司扎堆的“国创园”。

  “传统工业城市迫切需要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对矿山、废弃建筑物、旧设备等进行保护、开发和再利用,将生产展销、文化创意、休闲游憩等功能有机融合,可为工业遗产开辟全新的发展空间,实现活化再利用。”省工信厅产业政策处处长卢载贵表示,此次我省入选国家工业遗产的四个项目,正是发展各类业态的典型。

  位于“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市区北部的大生纱厂,是民族实业先驱张謇创办的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如今,它已成为当地旅游的一个特色景点。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志华认为,把尘封的历史变成参观展览的“素材”、工业旅游的产品,是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优选项”,“我们将公事厅、清花间、老仓库、东方红黑板报等具有企业历史文化特点和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景点同工业遗产相结合,设计了旅游参观路线。”

  无锡是中国工商业起步最早、近现代工业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由荣氏家族在这里创办的茂新面粉厂旧址上,一座“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拔地而起。无锡经信部门相关负责人相信,对一些影响力大、文化内涵丰富的工业遗产,采取辟为博物馆或纪念馆的方式加以保护利用,是最适合的方式。

  唤醒更多工业遗产的“灵魂”

  然而,并不是所有工业遗产都这么幸运。

  2015年6月,作为南京“老下关”记忆的原“首都电厂”大烟囱爆破拆除,让各界扼腕不已。全省乃至全国,在工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有的企业生产外迁导致厂区荒芜,有的成为开发商眼里的“肥肉”,面临拆迁灭失的风险。

  而对于意识到工业遗产价值的地区,由于各地实际发展情况不同,一套单纯发展成产业园区的模式也并不能“包打天下”。

  “工业遗产如何利用,还要看当地整体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潜力。”年少时在老工业基地沈阳生活过,后来随父母到“三线”支援,“走过南、闯过北”的邹超坦言,像一些文化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对依托工业遗产发展的文创产业“扶上马送一程”,更容易带动文化产业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而像东北等老工业区或者青海、甘肃等曾经的“三线”地区,就不适合这一模式。

  类似的情况在我省也存在。南京、无锡、南通,既是近代工业重镇,也是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雁”。然而,沿着地理的纬线往北,对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依旧难言乐观。采访中,一家企业负责人面露难色:“老实说,我们也想‘以用促保’,留下这些‘老伙计’,但钱从哪儿来?”

  该如何让更多“沉睡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所长周岚建议,一方面,需尽快结束工业遗产缺乏法律刚性保护的状态,打通政策瓶颈,实施有效扶持;另一方面,做好合理规划下的市场化开发,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像开办成体育场馆、养老中心、培训基地等,避免“一窝蜂”模仿。

  曙光在即。去年11月,工信部出台《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让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和保护利用有了“指导性文件”。

  “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夯实江苏工业文化之基,也是建设制造强省的重要内容。”省工信厅副厅长高清表示,我省将对标《暂行办法》出台相关政策,探索开展省级工业遗产认定工作,建立项目库,与财政部门合作,对入选项目进行奖励等帮助、扶持,真正唤醒工业遗产的灵魂与魅力。

  记者 付 奇

标签:工业遗产;南京;园区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