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北上》之后要《南下》,徐则臣把京杭大运河“从南走到北”
2019-07-01 15:18:00  
1
听新闻

  6月29日的江苏书展上,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书《北上》,以“运河不只是条路”这一主旨讲座,和读者分享了对于运河文化及运河写作的独特理解,带大家走进作家写作的精神世界。

  2018年底,徐则臣推出长篇小说《北上》。《北上》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在现场,徐则臣谈及本书的创作初衷,首先表示,写运河是因为这条河非常重要。“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不仅发挥了漕运作用,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亦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直到今天,人们生活都和它息息相关。”他认为京杭大运河的意义并不亚于长江黄河。

  此外,徐则臣坦言故乡江苏的运河对于自己精神世界养成有重要影响。“故乡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对一个创作者而言,故乡是一个创作的根据地,是文学的一个根据地,也是一个精神的出发点。其实,一个人的创作主要是来自于童年,不是说你童年看多少就写多少,而是说你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判断都跟童年有很大的关系。对我来说,运河之所以这么重要,不仅是因为它是一个大题材,而是因为我从小对这条河很熟悉。运河开拓了我对这个世界的想象,认识了对它的虚构,所以,运河就是我文学意义上的原乡。”

  为了创作《北上》,徐则臣做了旷日持久的田野调查,全面了解了大运河工程及其历史,深入挖掘大运河灿烂辉煌的文化。他“带着眼睛、智商、想象力和纸笔”,把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走了一遍,实为真正意义上的“北上”。“写出《北上》前后共用4年。从最早开始算起,追溯到我写作的初始,共经历了20年。” 徐则臣表示,过去自己对运河的了解是拿着望远镜,但是写作要看到细节的,换句话说,要拿上放大镜和显微镜。“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加上中国南北地势起伏、地形复杂,河水流向也反复多变,不亲自到现场做详尽的田野调查,各种史志资料中描述船只‘上行’‘下行’根本弄不明白,写的时候时常发现对细节不是很了解。”为此,徐则臣沿着京杭大运河反复行走考察,尤其是多处重要的水利工程。他说,在现场一站,只十分钟,比之前苦读十天的资料都管用,有豁然开朗之感。

  “也许有年轻人觉得,写小说就是瞎编乱造,这种态度是不对的,瞎编乱造的文字只是一个普通的故事,和读者没有联系,也不能让读者产生感动。”他鼓励年轻的创作者要敢于下笔,同时做到仔细揣摩,精心打磨,努力让自己生产的文字和别人的区别开来,尽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现在的从业者而言,写作很难,因为作为一门成熟的艺术,大部分人都会被天花板限制,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够再坚持、再努力一下,努力去触摸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当今的时代也在不停地推动人们的生活、性格乃至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变化,为写作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可能性。年轻人要认认真真地关注当下,找到和当代生活相匹配的人的精神状态。”

  徐则臣坦言,《北上》的确是想从文化的意义上对大运河作一个反思和‘唤醒’。“我想看看京杭大运河在过去和现在,乃至将来,对中国和中国人到底有什么意义,在运输功能逐渐式微的境况下,它的空间和可能性在哪里。”在徐则臣看来,运河不只是条路,既是一条大河的故事,也是民族与文化的故事。他透露,自己还将继续创作《南下》,用 “北上”与“南下”的叙事串联起当下与历史的视线,唤醒百年的个人史、家国史。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张楠

标签:
责编:黄琰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