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幸福课堂第8期】游戏捕获留守儿童:他们该如何突围?
2018-12-07 09:23:0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钟的  
1
听新闻

  近日,有学者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田野调查,认为游戏工业“捕获”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假期要么宅在家里,要么躲进小网吧,电子游戏成为暂时逃离生活无意义感的唯一选择。这份田野调查的内容刊发以后,在舆论场上再度引发对游戏的争议。

  类似游戏“毁掉”农村儿童的说法,并不新鲜。几乎每年寒暑假期,都会出现农村孩子被游戏填满的报道。在一些文章中,电子游戏被形容为留守儿童的“精神食粮”。

  

  青少年因为沉迷游戏,影响学习,甚至对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在公共舆论中颇为常见。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把网瘾定义为精神疾病的消息,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今年暑期,江苏一位13岁少年深夜坠楼身亡,家长认为是其玩“吃鸡”游戏所致,尽管这样的观点惊世骇俗,也无直接证据证明少年坠楼与游戏存在关联,很多报道依然有意无意地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青少年应不应该玩游戏、如何玩游戏,主要是教育问题,现在,因为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介入,把这一话题的深度又推进了一层。留守儿童因为沉迷游戏而“沉沦”,激发了更多人的情绪,游戏似乎又多了一层负面色彩。

  但是,简单认为游戏造成青少年的精神垮塌,是有些隔靴搔痒的。正如那份田野调查显示,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游戏本身不是问题的实质,“电子游戏成为暂时逃离生活无意义感的唯一选择”才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他们不仅在生活上需要早早地自力更生,在精神上也不得不自给自足。然而,农村精神文明设施发展相对不足,农村家庭很多也没有条件像城市家庭那样给孩子报大量的培训班、兴趣班填补他们的课余时间,因此在客观上造成了留守儿童的精神空虚。

  青少年处于心智成长的阶段,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的精神食粮不少于物质食粮,他们的娱乐需求也应当被充分重视。其实,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社会对青少年合理娱乐的需求常常是漠视的。区别只在于城市家庭的孩子可以接触的娱乐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孩子这方面却供给不足。

  

  在不同的年代,那些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常常被形容为“诱惑”。有网友总结的话就相当精辟:上世纪80年代,武侠小说背锅;90年代,港台影视片背锅;到了新世纪以后,电子游戏背锅。似乎在每一个时代,社会舆论都会忧心忡忡地指出向青少年发动攻击的“洪水猛兽”,而那些精神产品都背负了“原罪”。但是,这似乎并非妨碍青少年群体的主流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而当年那些“洪水猛兽”,有些也已被正名,乃至进入文化的主流视野。

  平心而论,因为游戏已发展成为成熟的工业体系,且能够为商家带来大量的利润,因此游戏开发商会百般迎合用户心理,为人们带来精神的快感和愉悦。

  产业越成熟、越进步,要面临越大的舆论压力,有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未成年人进场时有所提醒及限制,也是产业发展的题中之意。

  值得反思的是,除了游戏,让青少年感到愉悦,让青少年获得更大收获感的精神文化产品,在现实中还是不够充分。留守儿童所处的乡村文化消费市场,仍然需要资源倒灌,丰富其多元程度。从这方面来说,仅仅针对游戏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游戏之外的替代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游戏本身的问题之外,社会舆论更应当聚焦的方向,是如何引导留守儿童走出单一、封闭的精神世界,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选择。

标签:
责编:丁小玲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