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
微信公众号
中国江苏网
官方微博
交汇点
新闻客户端
德国人约翰·拉贝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捍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南京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记录了日军暴行的500...[查看详细]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丹麦人辛德贝格和德国的卡尔·京特博士在江南水泥厂设立了难民营,先后保护和救助了两万多名南京难民。1938年2月3日,辛德贝格向南京安全...[查看详细]
约翰马吉,美国传教士,1884年出生于美国一个律师家庭。他先后拍摄了4盘胶片,总时间为105分钟,这些真实的镜头是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有力铁证,是留存至今的...[查看详细]
魏特琳当时所在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专门收容妇女难民的难民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这里成了日军实行性暴力的重要目标,作为该难民所的负责人,魏特...[查看详细]
南京沦陷前大多数中国医生都离开南京,威尔逊则在整个日本占领时期坚持在该医院工作。威尔逊在同事特里默和少数护士(其中一位是67岁的美国人爱娃海因兹)协...[查看详细]
贝德士,金陵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战时在南京“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他在南京深入社会调查,写了《南京地区粮食调查》与《南京人口》以及多篇揭露日方...[查看详细]
乔治•费奇战时在南京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委员兼行政主任——总干事。[查看详细]
戴籁三夫人,金陵大学教授。[查看详细]
爱德华施佩林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嵇查。[查看详细]
克勒格尔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财务主管兼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会计。[查看详细]
宋煦伯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下辖的粮食委员会副主任。[查看详细]
卡尔京特博士江南水泥厂代理厂长。[查看详细]
查尔斯里格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查看详细]
伊娃·海因兹与一批留下的医生、护士坚守着日军肆掠的南京城中一方人道主义的阵地。[查看详细]
南京大屠杀时期,格蕾丝·鲍尔成为少数几个留在鼓楼医院的外国人之一[查看详细]
特里默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成员。[查看详细]
战时麦考伦作为金陵大学医院和难民救济的管理人员留在南京。[查看详细]
当南京即将陷落时,他拒绝撤离并致力于建立安全区保护难民。[查看详细]
福斯特战时在南京参加“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会”的工作。[查看详细]
米尔斯1937年11月22日出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