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午,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80名青少年代表深情诵读《和平宣言》。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他们来自南京一中,这是南京一中的学生连续四年在国家公祭仪式上诵读《和平宣言》。
80名学生齐声诵读《和平宣言》
从2014年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开始,每年的国家公祭仪式上,都有南京一中的青少年代表诵读《和平宣言》,只不过每年的人数不同。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因此现场诵读的青少年代表也是80名。在2016年国家公祭仪式上,是79名。
现代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80位朗诵的青少年学生着装上身白色、下身藏青色,男生是立领上衣和长裤,女生是小翻领上衣、过膝裙。据悉,他们当中有超过一半的人也参加过去年的公祭仪式。领诵的是两名男生、两名女生,第一位开口诵读“巍巍金陵”的,是高一男生李天一。据悉,此前李天一并没有朗诵基础,但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他已经表现非常出色,第一句就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其实为了这次朗诵,这80名学生准备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期间,南京一中的老师们不光邀请了朗诵方面的专家做辅导培训,还给学生们播放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料片、纪录片,邀请专门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专家、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卫星给学生们做讲座。“我觉得这些孩子们还是很受教育的,了解那段历史后,他们朗诵时的情感更饱满,更发自肺腑。”南京一中学工处主任张红说,她已经连续四年陪着学生参加《和平宣言》的朗诵,孩子们的进步她都看在眼里。
《和平宣言》起草者:这是集体的创作成果
公祭仪式上,学生们现场诵读的《和平宣言》的作者就是南京作家、76岁的冯亦同。13日上午,冯亦同也在家中观看了国家公祭仪式的现场直播。“我每年都是高度关注公祭仪式,2015年我正好在国外,但也通过网络看了直播。”冯亦同说,尤其是听到学生们现场朗诵他所创作的《和平宣言》时,心情非常激动。“能为我所在的城市做一点事情,感觉非常荣耀,同时我也认为,这是我作为南京人的一份责任和使命。”
冯亦同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因文中有两处涉及到时间,所以近四年来,每次都会修改关于时间的内容。今年是把去年版本中的“二零一六”改为“二零一七”,把另一句中的“七十九载”改为“八十整载”。“大概两个月前,相关主管部门跟我商量修改其中的部分措辞了。”他说。
“我一直认为《和平宣言》不是我个人创作的,而是集体的创作的成果。”他说,现在南京贡献了大量有关南京大屠杀题材的文艺作品、文学创作等,他认为这是文艺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他们应该做到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了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这不仅仅是南京人的记忆,也是全人类的记忆。”冯亦同说,这段历史已经铭刻在世界记忆宝库中,我们应该珍爱和平,让罪恶的战争不再发生。
国家公祭《和平宣言》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
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
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日寇,掳掠烧杀,
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
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举世震惊,九州同悼,
雪松纪年,寒梅怒放。
亘古浩劫,文明罹难,
百年悲叹,警钟鸣响。
积贫积弱,山河蒙羞,
内忧外患,国破家亡。
民族觉醒,独立解放,
改革振兴,国运日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八十整载,青史昭彰,
生生不息,山高水长。
二零一七,国家公祭,
中外人士,齐聚广场。
白花致哀,庄严肃穆,
丹忱抒写,和平诗章。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大德曰生,和气致祥。
和平发展,时代主题,
民族复兴,世代梦想。
龙盘虎踞,彝训鼎铭,
继往开来,永志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