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每一个出现在车站的你,都带着不一样的故事步履匆匆。这一刻的暖心随访,记录下人们即将团圆前的样子。
尹先生在跟我们讲述时,他6岁的儿子就跑到一边,趴在隔壁的展台上握着笔涂画了许久。采访结束,我们走过去看,一张心形的蓝色卡片上有这么几个字:“妈妈:祝您天天开心!”落款是他的大名:尹译进。还没上小学的孩子,字已经写得相当工整了。用稚嫩的小手,一笔一划写出的祝福,更是暖心啊。于是我们邀请尹译进小朋友一起入镜,小朋友有些紧张,而爸爸全程笑得很开心,因为后来儿子又写了一张橙色的祝福卡,贴在心愿墙上送给他。
5岁的贝贝是我们在车站碰到的另一个小朋友。“爸爸在上班,很忙。我和妈妈回老家,老家在湖北。”嗲声嗲气的小姑娘,表述却很是清楚。尽管爸爸今年不能陪她过年,但是贝贝却还是很大度地说:爸爸是厨师,她长大以后,也要当厨师。说完,贝贝就笑起来,眼睛一眯甜极了。
在南京南站的候车大厅,我们还捕捉到了一枚气质非凡的“励志哥“。那一刻,广播里正反反复复地播放着检票信息,来来往往的旅客大都步履匆匆,而“励志哥”就那么安静地捧着一本书,坐在一个大号的行李箱上,独然于世。“励志哥”后来告诉我们,他出生在2000年,是厦大化学系大一新生,因为离上车还有些时间,就先把化学专业英语书“啃”起来。谁说上大学轻松?这位小哥哥说了,过年的安排就三个字:写作业。作为首批上大学的00后,他说:”大学学业压力大,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希望下学期能有更好的收获!”
回家之旅,有的三五成群,有的是拖家带口,也有独自走的。61岁的老俞就是一个人。大儿子大儿媳在老家安徽开店做生意,过年孙子没人带;妻子在贵阳当医生,过年不放假没办法回家。这还是老俞头一次和妻子分隔两地过年,镜头前的他掩饰不住的失落。他希望我们留下他的心愿,让2019年妻子和孩子都过得好。
除了团聚,还有诗和远方。如今,交通越来越发达,父母越来越开明,我们的口袋也越来越有实力,出现在机场、车站以及老家的人们,除了传统的方式,过年也有了新趣。
以往临近年三十,家住盐城的郑先生和老伴儿总忙着赶早去菜市场挑选食材,今年2月初,两人就被女儿女婿接到了南京。原来,郑先生刚添了小外孙,老两口心疼女儿来回奔波,一商议,这年夜饭干脆就在南京吃了。“亲人团聚哪里都是家。”郑先生说,农村过年讲究习俗,比如放鞭炮、烧旺火、跪拜等等,热闹是热闹,但连着好几天,往往会感到疲乏。“城里过年图个清静。劳累了一整年,也该好好歇下,享受生活。”年还是要拜的,怎么拜?“有视频、微信。”
孔平今年准备回“村”里过年。这个村,不是她老家南通的某个村,而是景区的度假村。“父亲一年到头很辛苦,我和姐姐一合计,就定了这个方案。空气好,连吃带住也都解决了!”孔平说,南通过年的习俗,就是一个家族的人轮流请客,今天吃你家,明天吃我家,而每家的菜其实也都差不多,所以过年就变成:每天见同一群人,吃同一样的菜。今年亲戚们都决定改一改传统,自由吃喝。
“今年,我要在‘宫’里过年!”张弦出生在东北,嫁在南京。她的姐姐则定居广州。从小出生在广州的外甥,从没有看过雪,于是张弦决定带着老妈、儿子和姐姐一家去北京过年,故宫、长城都走一走,“让下一辈也感受下他们妈妈的青春!”
扬州女孩言艳正在读大三,自从放假,她就回家认认真真准备今年年夜饭的八个“硬菜”。在小言看来,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过年,都要保有一种仪式感,让烟火气多一份诗意飘香。以前每逢过年,奶奶都会和她一起做菜,然而去年奶奶去世了。小言说,她不愿因为亲人离去而让年味儿越来越淡,而是要像以往一样认真过年,认真生活。
祝己亥年的你,家和远方都是诗!
明天请继续收看新春七日谭第二期,一起聊聊特色年俗。
总策划: 黄建伟
出品人: 薛颖旦 王晓映
统 筹: 戴军农
本期策划: 陈洁 吴雨阳 唐澄
文 字: 陈洁 吴雨阳
拍 摄: 曹阳 赵宁
剪 辑: 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