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轮椅老人被大货车推行数百米,“黄衣小哥”鸣笛逼停救人。后来警方全城寻人,终于找到了这个主人公——袁建龙。
2025年2月20日上午10点,在常州市戚月线新董路十字路口,寒风带着早春的丝丝寒意,车流如织,一片繁忙景象。一位八旬老人驾驶着电动轮椅,颤颤巍巍地穿梭在车流之中,试图从路口“加塞”横穿马路。就在这时,一辆满载渣土的重型卡车,因绿灯亮起缓缓启动。由于司机存在视觉盲区,根本没有察觉到车头前方仅半米之遥的老人。车辆轰鸣着加速向前,老人的电动轮椅瞬间被卡车推着前行,老人惊恐的呼救声瞬间被淹没在嘈杂的街道声响之中。
“老人双手拼命挥舞,就像狂风中一片无助的枯叶。” 一位目击者心有余悸地回忆道。在这生死一线的危急时刻,对向车道上一辆摩托车突然急速调转车头,风驰电掣般朝着渣土车冲了过去。而驾驶者,正是常州新奥燃气发展有限公司的设备维护员袁建龙。
“根本来不及多想,身体就已经冲出去了。” 面对采访,袁建龙话语质朴却令人震撼。监控画面清晰地记录下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现险情后,他仅仅用了 3 秒便完成了调头动作,随后全速追赶渣土车。重载卡车轰鸣着加速至每小时 40 公里,而袁建龙驾驶的摩托车在颠簸的路面上紧紧咬住车尾。
“停车!车前有人!” 袁建龙单手把控摩托车方向,另一只手奋力挥舞,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试图引起卡车司机的注意。摩托车的鸣笛声与他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划破了长空。在长达 200 余米的追逐过程中,由于路面倾斜,老人的轮椅逐渐向右倾斜,半个身子已经悬在了轮椅之外。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渣土车司机终于察觉到了异样,紧急制动。然而,车辆的惯性仍然推着轮椅继续向前滑行。“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截住轮椅!” 袁建龙毫不犹豫,飞身跃下尚未停稳的摩托车,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身体抵住即将倾倒的轮椅,双手死死地抓住老人的衣襟。
“袁师傅扶住我时,他的手抖得厉害,但抓得特别稳。” 获救后的老人哽咽着说道。事后,袁建龙将老人转移到安全地带,第一时间仔细询问老人是否受伤,并迅速联系上了老人的家属。当家属和民警赶到现场后,袁建龙默默整理好自己的衣装,平静地跨上摩托,悄然离开,继续投入到自己的检修工作之中。
事件发生后,常州经济开发区交警横山桥中队立即展开深入核查。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 2 月25日找到了这位见义勇为的 “黄衣小哥”。“监控显示,从袁建龙发现险情到成功拦截,仅仅用了29秒。每一次呐喊、每一声鸣笛,都是在与死神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赛跑。” 警方负责人感慨地说。随后,交警横山桥中队迅速为袁建龙申报见义勇为确认,经开分局也快速核实情况,予以认定。2月26日,常州经济开发区见义勇为基金会秘书长亲自将慰问金送到了袁建龙所在的公司。

“这绝非偶然,而是他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善良。” 袁建龙的同事透露,37岁的他负责设备维护工作,多年来始终保持着 “零差错” 的出色纪录,还曾多次主动帮助独居老人检修设备。面对众人的钦佩与赞扬,袁建龙依旧保持着那份谦逊与质朴:“当时那种紧急情况,根本容不得人思考,每耽误一秒,老人被碾压的风险就会增加一分。在生命面前,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我只是做了每个公民都应该做的事情。”
3月 5日学雷锋纪念日当天,在央视《法治在线》的镜头前,袁建龙略显腼腆,局促地搓着手说:“我不过是个普通人,换做是谁遇到那种情况,都会这么做的。” 然而,无数人却从他的身上,真切地看到了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这个时常被质疑 “英雄是否已经远去” 的时代,袁建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有力的回答:英雄从未离开,他们就是那些身着工装、心怀热血的普通人。当渣土车的巨大阴影无情地笼罩住生命的那一刻,那抹逆行而上的黄色工装,宛如一道划破阴霾的璀璨星光,照亮了整个城市的道德星空。正如《中国青年报》所写:“每一次毫不犹豫地伸手相助,都在续写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