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致贫返贫根 筑牢稳富长富路
10月17日,从北京传来消息,在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滨海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是江苏唯一获此奖项的县份。
滨海县近年来建立“以产业扶贫为引领,以就业、教育、健康、安居、资产收益、社会扶贫为支撑,以政府托底扶贫为保障”的“1+6+1”立体帮扶体系,探索互助、共赢、共享的长效脱贫、防止返贫新模式。截至今年9月底,滨海县4.1万建档立卡户、10.8万人已全部脱贫,20个省定经济薄弱村、91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
建堡垒强队伍
打造过硬“头雁方阵”
群众富不富,主要看干部;脱贫赢与输,关键村支书。
2016年以来,滨海县委先后研究出台《健全村支书工作目标考核办法》等6个文件,深入实施“头雁引领”工程,大力选派政治素质强、引领带动和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新增投入1.3亿元,大幅提高村干部待遇;打通优秀村支书晋升通道,择优招录21名村支书进入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新选拔126名村后备干部进入两委班子。
在村支书引领带动下,近三年滨海新办村级专业合作社217个,发展首乌、光伏、稻虾等扶贫项目172个,新增高效设施农业20万亩;全县296个村,年经营性收入均超20万元。
在苏南创业有成的共产党员朱立雄当年回到家乡八巨镇前案村,毛遂自荐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流转村民土地,用流转资金入股创办家庭农场,发展花卉苗木。这个昔日的穷乱村,如今发展成为省级水美乡村、文明示范村,2018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
建项目强产业
“产业扶贫”甩掉穷帽
“远看荒滩没尽头,近看荒地没种头”,是滨淮镇东罾村曾经的写照。
滨海县利用东罾村临近县沿海工业园和滨海港的优势,兴建高效农业园、民营创业园,县镇承担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新上项目实行设备购置奖补,项目形成的财力全部留村,并建立联农带农分配机制,实现企业、村、农户多赢。目前,已有11个亿元项目落户,村里三分之二低收入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3.1万元,村集体积累1100万元,成为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
以发展畜禽养殖、林果经济、“四青”蔬菜等五大扶贫产业为重点,滨海县实施低收入农户“五小工程”,3.28万个到户项目让2.4万户低收入农户受益。同时,建立扶持特色产业+扶贫资产“双产叠加”的强村模式,县财政整合城乡土地增减挂钩资金3.32亿元,注资226个村,由县国有平台公司实施光伏、风电、草莓等增收项目,并鼓励发展草莓、稻虾、林果、白首乌等特色种养扶贫增收项目,形成产业富民大格局。
建机制强保障
精准打通“最后一公里”
对标“三保障”,滨海县建起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涵盖5大类60个子项,除全县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基础数据外,还与人社、卫健、民政、住建、残联等16个部门互联互通,为精准识贫装上“电子眼”。
该县健全“五四三”教育帮扶体系,对贫困家庭学生开展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五级贯通”式帮扶。“十三五”以来,全县投入61亿元,新建学校15所,引进教师2000多名,累计有556名贫困学生考入县重点中学,488名贫困学生考入本科院校,461名成年贫困学生实现稳定就业。
出台系列政策,新建成集中居住点36个,改善群众住房条件5000多户。对四类重点人群实行兜底安置,免费为880户困难群众筑起“安居暖巢”。
深化“健康滨海”建设,完善“健身、防病、治病”一体化全民健康体系,筑牢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四道防线”。该县在全省率先开展全民健康免费体检。开展医疗互助,县财政每年投入2500万元,资助低收入人口和重点救助对象免费参合,实行二次兜底补助,确保低收入农户县内住院个人支付费用控制在5%以内,最大限度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建信心强本领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增强信心、点燃动力,滨海拿出系列实招:表彰十佳“致富标兵”,推出种植、养殖、电商等系列典型;开办田间学堂、农民夜校;菜单式帮扶鼓励低收入农户选项目,并实行保底收益;1.3万名党员干部结对4.2万户低收入农户,指导项目实施……
如今,滨海2.1万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均有增收项目,人均收入稳超6000元,因病返贫、因学返贫等突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创新点燃希望,实干成就梦想。在盐城市综合绩效考核中,滨海从2015年的第11位攀升到去年的第4位,连续3年获得综合考核先进奖。
本报通讯员 胡亚萍 郭乃军
本报记者 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