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明
2019年11月1日,“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正式对外公布,在文字通讯类获奖名单中,《江苏法制报》自荐作品《一件“精准扶贫”大实事——江苏八部门在全国首家出台政策救助“事实孤儿”追踪》名列其中。这次获奖破了三个记录:江苏法制报创刊三十余年以来首获“中国新闻奖”,江苏专业类报纸首获“中国新闻奖”,全国省级行业类报刊中此次唯一获“中国新闻奖”的一家。对此,江苏省记协主席周跃敏指出,江苏法制报自荐作品的获奖,“填补了江苏专业报冲击中国新闻奖的空白”。回顾这件获奖作品的采编经过,破解“零”的突破的秘密,我们的体会是:好新闻既是偶然发现,也是精心培育的结果。在依然强调好新闻内容为王的前提下,独家深度加角度,得来全要费工夫。
一条“广告”中发现“新闻线索”
关于“事实孤儿”的话题,本文作者并非首发报道。早在2017年10月,江苏泰兴市检察院办理了一起全省首例事实孤儿母亲宣告失踪案。法院判决生效后,检察院帮助父亲自杀身亡、母亲离家出走、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的元元(化名)成功宣告申请母亲失踪,检察机关又迅速与民政部门对接,元元不仅成为了登记在册的“孤儿”,还享有每月1350元的孤儿养育金。这起个案是检察机关以新闻通稿的形式发出的,本报记者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刊发。此后,检察机关陆陆续续又办理了几起类似案件,本报记者都进行了跟踪报道,但多数仅限于泰州地区检察、法院和民政等部门的救助做法,也都是个案性质的零散报道。
2018年11月,总编辑马健在审稿中发现了一条自由来稿,写的是泰兴民政部门的做法得到了省政府有关领导的批示肯定,有关部门将对事实孤儿问题进行调研。这条广告性质的政绩“软文”写法上其实不符合新闻规范,尤其是关于事实孤儿救助工作方面过于强调某一地方部门的作用,但凭着多年的新闻素养,总编辑敏感地捕捉到,此稿中提供了一条信息:事实孤儿问题有可能越出地域或行业范围,成为公共议题,并很有可能引发相关政策的调整或出台。于是,总编辑迅速指示本文第二作者宋世明全面收集整理材料,深入采访调查,追踪最新进展,做出一篇独家的深度报道来。
随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以泰兴市检察院办理全省首例“事实孤儿”宣告失踪案为新闻源头,记者深入采访省市县检察、民政、人大、妇联等部门工作人员及律师、人大代表,查阅了检察机关办理的十多个家庭及相关案卷,访谈了有代表性的事实孤儿及其监护人,及时反映江苏八部门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救助和成效,最终挖掘出了这篇全面聚焦法治及相关领域精准扶贫的独家长篇通讯。
一件“大实事”牢牢绑定江苏八部门
好新闻可遇而不可求,可是我们实践中往往是遇到了好新闻,最后却写成了烂稿子。面对这个有可能写出好新闻的选题,马健和宋世明两位作者不是急着出稿子,上版面,而是做足了前期工作,留出大量时间深入调查采访、仔细核对素材、全面掌握情况,搜集可靠细节。比如对于时任副省长的批示,具体是如何批示的,批示后民政厅又是如何跟进的,记者除了采访了有关部门之外,还在一个会议场合当面将采访内容递交给了这位省领导,得到了他的确认和肯定。再比如对于事实孤儿的救助,记者除了掌握了常规救助的政策以外,还从人大的文件中发掘出一项新的亮点:“孤儿年满18周岁后仍在继续就学的,可继续享受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补贴至毕业为止。”
好的新闻首先要具有高度,也就是站位高,气象大。本文关注的是江苏探索的一项特殊救助政策,这项政策的高度在哪里?从哪个角度切入,才能够接得上天线呢?一开始,我们拟了个标题是一件司法救助大实事,事实孤儿救助发源于泰兴检察机关,用法治的力量救助弱势群体,也符合目前的依法治国潮流。但总编辑推敲再三,认为这个定位还是低了,还是局限在了某一领域,某一部门,视野不宏大,辨识度不高。我们仔细回想2018年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精准扶贫一下子跳了出来。“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社会提出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精准扶贫”“弱有所扶”。用法治的手段救助事实孤儿,这一独特举措不正是“精准扶贫”的典型标本吗?于是,《一件“精准扶贫”大实事》就定了下来,也对这篇通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随后,两位作者开始了谋篇布局,文字呈现,在行文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专业话题社会化,生僻名词通俗化,纸面文字可视化。
宣告失踪是民事诉讼中的特别程序,报道事实孤儿现象及其成因,绕不开这样的法律程序,但是,有限的篇幅中又不可能详细地讲述专业话题,于是,我们在文中巧妙地使用了两处引语,用检察长和人大代表的两句话“我们代表国家支持公益诉讼“、”他们也是国家的孩子!”,简洁明了而又形象地讲清楚了这一法律问题的做法和意义。孤儿不孤,背后是国家的保护。诉讼合法,因为这是公益所在。
在民政部门的文件中,“事实孤儿”的概念有着专业的定性和描述,但是新闻稿件中不可能照搬文件,更不可能全是法言法语、专业术语,因此我们先精炼地点出话题,所谓事实孤儿,是指由于父母监护缺失,或无监护抚养能力,一些未成年的儿童不是孤儿,却又陷入了孤儿一样的困境。同时加上一句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句话看似闲笔,其实起到了通俗解释的作用,也使得文章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本文报道的是一项重大政策出台的前前后后,涉及人物多、部门多,众声喧哗中,如何不让读者生厌,如何不让文字枯燥,两位作者在写法上也动了一番脑筋。我们以悬念式设置开头,以倒推的手法吊起读者胃口,先讲一起疑似案件,再讲一个陌生的关键词,接着提到了一个首例案件引发,最终引出了一项政策的出台。筹建剥笋、步步为营,有故事、有分析、有特写、有对话,两千多字的文章读下来并不冗长生涩。
尤其要提及的是,在这篇通讯中,我们多处使用当事人对话,虽然只是寥寥几句,却营造出了独特的画面感和现场感,比如:“谁送你上学呀?”“爷爷。”“爸爸妈妈呢?”“爸爸死了,妈妈走了。”
这是赵习芳走访元元家时的一段对话。由此引出的是一个沉重的社会现象。
元元未满1岁即被抛弃,检察官问她:如果能见到妈妈,最想说什么?“我不怪你,我想你。”元元的话让众人久久不语。
这段问话传达出了检察官和援助律师共同的感受:解决经济问题较容易,而救助孩子的心理健康、增强社交能力等很不容易。
读者也注意到,该文的副题中使用的是江苏八部门出台政策这样的说法,为什么要定义为八部门?其中也有一段缘由。一开始,我们使用的是江苏,但后来仔细核对参与救助和出台政策的部门,一共有八个,因此,我们决定精确到数字,一是展示江苏救助参与的面广力量大,二是在新闻报道上先声夺人,形成独家报道气势:我们一篇稿子写尽了各家,其他媒体无论从哪一家哪一个部门再写起,都无法抗衡这篇稿子的覆盖面和代表性。
总之,定标题、定结构,逐句逐字写作,精心推敲打磨,严把出版环节杜绝编校差错,两位作者最终形成了一篇独家通讯《一件“精准扶贫”大实事——江苏八部门在全国首家出台政策救助事实孤儿追踪》,这篇独家通讯把江苏八部门在全国率先出台政策救助“事实孤儿”这件“精准扶贫”大实事作了深入追踪寻访,作者在2600多字的篇幅内,以权威真实的数据和生动感人的故事全程呈现了“一件‘精准扶贫’大实事”的来龙去脉。《江苏法制报》头版头条一字不转刊登,赶在当年12月份刊发见报,见报一周后,国家民政部牵头的多部门即赴江苏调研事实孤儿救助经验和做法。
内容为王不过时,暖心事永远是主流
回顾这篇通讯的采编刊发经过,我们可以说,有三个特点让稿件具有了冲奖的可能。
一是选题重大独特。
根据一项统计,本届中国新闻奖参评的合格稿件中,重大题材的重合度很高,有关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报道多达89件,聚焦生态环保的43件,反映脱贫攻坚的36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31件,但是,选题重大只是提供了一种方向,但不可能确保最终获奖。大实事这篇报道不仅选对了题,而且选题独特,不是泛泛地报道扶贫工作,而是下沉到精准扶贫,并且由此引发了社会对一个特殊群体的关注,从一个侧面彰显重大主题,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专业媒体的责任担当。
二是准确把握了时度效。
这篇报道在写作上精心谋篇布局,体现了记者的脑力、眼力、脚力、笔力。在采编刊发过程中也体现了新闻报道极强的时效性和把控力。通讯关注的是一项正在进行中的政策,记者采访过程中,江苏刚刚进行了探索,还没有形成自觉的经验总结,而民政部等上级部门的调研还正在路上,也没有官方权威的观点,因此,本文实际上是一篇调查性前瞻性的行进式报道,它报道的内容是和新闻的发生几乎是同步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该文措辞严谨精炼、定性客观公正,不夸大、不猎奇、不溢美、不丑化,保持了新闻报道的品质。就在这篇大通讯刊发之后,江苏法制报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连续刊发新进展新变化,如《泰兴检察有力保障“事实孤儿”合法权益》、《江苏多部门救助“事实孤儿”率先举措力推国家立规》、《省人大代表李军:进一步推动"事实孤儿"法治保障》,等等。围绕同一话题,不仅深度开掘,还往广度发展。不仅孤篇呈现,还系列加持,从而形成了事实孤儿救助报道的权威和专业声势。
三是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此稿刊发后,立即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江苏省人大、省检察院网站和公号全文转载。省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调阅肯定。刊发4天后,江苏省八部门在泰兴联合举行关护“事实孤儿”现场会。半个月后,救助工作写入当年省检察院向人代会作的工作报告,10名人大代表提出进一步推动“事实孤儿”法治保障、助力精准扶贫议案。2019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何健忠代表专门就此话题发言。半年后,江苏救助做法就得到了中央的肯定,2019年6月,国家专门出台了“事实孤儿”救助政策,江苏的做法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总之,“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凝练概括了好新闻的本质要义,而“有温度”正是好新闻暖形态的突出特征。作为专业类媒体,我们在专业报道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但也因此陷入了过于注重专业,外行看不懂,自己说不透的误区。专业的新闻如何既有硬度,又能软化?除了坚持内容为王这个原则之外,走情暖人间路线也不失为一条途径。
《一件“精准扶贫”大实事》这篇报道既体现出了正能量,也体现出了暖心度。正能量强调的是新闻价值目标和导向,需要使要用“政治家的头脑”。而“暖新闻”的软实力,强调的是新闻传播的引导能力和社会效果,要的是新闻工作者“艺术家的手法”,以“娓娓道来”的方式,真正把社会责任落实到行间字里。而这,或许是该文冲奖成功的一个原因吧。
(本文作者为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三等奖作品《一件“精准扶贫”大实事——江苏八部门在全国率先出台政策救助“事实孤儿”追踪》的作者代表,江苏法制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