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贫助困 > 王益松
姓  名:王益松
出生年月:1988.06
追梦故事:

  无偿献血助人悦己,捐髓延续19岁少年生命

  王益松,男,30岁,1988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连云港市中医院检验科主管检验医师。

  大学开始参加无偿献血及宣传工作

  从小喜爱医学的王益松,当年报考了长沙医学院,立志学医,为的就是将来能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医学誓言中他最喜爱的一句话就是“除人类之疾痛,助健康之完美”。第一次接触无偿献血是在大学一次实验课的时候,听说有献血车来到学校,作为医学生的王益松比其他人更了解血液对于患者生命的重要性,那一次他捐献了400ml红细胞,那是他第一次无偿献血。

  此后,不论是在学校长沙还是放假来到连云港赣榆,以及毕业后的工作期间,王益松都会定期无偿献血。在献血的同时,他还专心于无偿献血的宣传工作,他看到长沙市的无偿献血事业做得很好,关键在于宣传,大学生是献血“主力军”。他感觉家乡连云港的无偿献血工作不是很受市民支持,知晓率不高,其原因还是宣传不到位,他多次向连云港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提建议,建议连云港也可以借鉴长沙市的经验,请社会知名度高的人士做代言,同时还应做好港城主流媒体的宣传工作,多印发宣传册,让老百姓明白献血的好处,打消他们的顾虑,这样就可以实现无偿献血者长期不间断的捐献,而不是偶尔一次的好奇心理,这样才能保证血液百分之百来源于无偿献血。他的建议受到了连云港市红十字中心血站领导的认可。

  积极参加市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和赣榆义工协会组织活动

  做志愿者服务也是王益松非常热心的一项公益活动。三甲医院的工作是比较繁忙的,他经常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来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像每年的“连云港之夏”等大型演唱会的检票、维持秩序工作,每届连云港市健康节的会场布置、医院不定期的义诊活动等等,即使是下了夜班,王益松也是乐此不疲的积极要求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作为赣榆人,王益松还积极加入赣榆本土的民间自发组织的赣榆义工协会,参与其组织的“大病救助”、“关爱老人”、“捐资助学”、“环境保护”等主题公益活动100余次,为大病患者街头募捐,为敬老院老人洗头理发、打扫卫生、义诊,集资为老人购买生活用品,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不定期到河边公园捡拾垃圾等等。王益松常说,他非常享受帮助他人的那份喜悦,帮助他人服务他人,能给他带来快乐,作为医务工作者,他的本职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他已经把做志愿服务当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来做。因此,他接连获得了连云港市卫生系统优秀志愿者、连云港市优秀团员、连云港市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19岁白血病少年生命

  2011年,王益松在一次献血过程中参加报名,光荣的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自此他的骨髓基因型便存入中华骨髓库以备患者检索。2013年王益松第一次接到连云港市红十字会通知,他与一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患者配型成功,需要他捐献造血干细胞,没有过多考虑他就签下了捐献承诺书,但是后来因为患者的原因没有捐献成功。后来像这样的通知总共有3次,每次通知过后都是经历抽血体检、胸透等详细检查,身体每次都会“吃”大量的放射线,即使这样,王益松并没有丝毫怨言,他说他的心愿就是能够早日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患者的生命,遗憾的是最后都是由于患者病情恶化或者其他原因而未能成功捐献。

  就在2016年3月份左右,连云港市红十字会第四次电话通知王益松说他与一位19岁的男孩初步配型成功,需要他抽血做精确配型。王益松接到这个通知非常激动,他的心里一直在想,能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是非常幸运的,毕竟配型成功的几率是几万分之一,所以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市红十字会,并同意签下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大约一个多月以后,初步配型结果出来,结果显示王益松的基因型与患者基本完全匹配,可以捐献。

  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住院期间,每天要注射两针动员剂,作用是将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释放到外周血,它的副反应就是头晕头胀,全身骨头酸胀,没有食欲。在临近捐献的前两天让医院人事处陪同人员杨涵笑感到意外的是,王益松的母亲在电视上看到新闻报道后,闻讯从赣榆坐车赶到南京中大医院照顾儿子,母亲并没有阻止儿子捐献干细胞,只是责备儿子没有通知父母。王益松愧疚的跟妈妈说,之所以没有告诉他们,是因为怕他们担心自己,与挽救一位19岁少年的生命比起来,他经历的那一点痛苦是微不足道的。

  6月17日上午,造血干细胞开始采集,因为使用抗凝剂的原因,导致王益松血钙降低,感到四肢麻木难忍,历时6个小时的循环过滤采集外周血,192毫升造血干细胞被送往外地患者所在医院,成功输注到19岁少年的体内,帮助他延续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