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阴区有条3公里长的北京东路,自东向西依次坐落着6家医疗机构,分别是淮阴(区)医院、淮安市第一医院、王家营街道营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淮阴区妇幼保健院、淮安市口腔医院和王家营街道王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500米一家医院,这条街在当地又称“医疗一条街”,其中,三甲医院1家、二甲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
淮阴区92万人口,流动人口有限。6家医疗机构“门挨门”,不是“大而全”就是“小而全”,患者就诊会不会“认大不认小”,让大医院“撑死”、中小医院“冷死”、社区医院“饿死”?
庆幸的是,这6家医疗机构和谐共处、相融共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并没成为外界担心的“同质竞争一条街”,相反,还变成闻名全国的“分级诊疗一条街”。上个月,淮阴区医改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受到省政府表彰奖励。
区分病种,市医院不看小毛病、不做小手术、不扩张床位,不与区医院争病源
“市一院与区医院都是综合性医院,要说之间没有一点竞争,不现实。关键是大医院要高站位,带头分级诊疗,不与基层医院争利。”淮安市政协副主席、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孙晓阳坦承:“作为全市最大的公立三甲医院,如果在淮阴区‘地盘’上‘秀肌肉’,人家日子怎么过?大医院除了看大病,还要帮‘小兄弟’,与淮阴区、乡医疗机构建医联体,一体化发展。”
分级手术是分级诊疗重要标志。市一院调整手术结构,以做技术难度大、过程复杂、风险度高的三、四级手术为主,将一、二级手术尽量转给淮阴区,原则上不治小病种、不做小手术。按月考核科室手术结构,如小手术偏多,则通报批评并扣发奖金,倒逼科室多看疑难杂症,回归大医院“攻坚克难”主业。
去年,市一院三、四级手术量上升到78%,一、二级手术量从原来40%降到20%;下转淮阴区患者4382人次,诊治淮阴区重症患者同比上升9.34%。市一院“抓大放小”,让“小兄弟”松了口气。
对于市一院保持定力、不过度扩张医疗规模的行为,淮阴区卫健委主任洪宝深表钦佩。他介绍,市一院一直保持2900张住院床位,在全省设区市中算少的,方方面面都催他们扩院,可他们始终“顶住”。“如果他们扩院,势必就近‘虹吸’淮阴区的病源和医疗人才资源,造成医疗街乃至全区医疗秩序的混乱。”
为防止下转病人基层接不住,市一院加大对淮阴区医护人员培训。去年以来,全区有98名医生进市一院免费进修、跟班学习;市一院11名专家长期在淮阴区开设课堂,培训医护人员1000多人次。“助人就是助己,淮阴区医疗能力加强,等于为市一院减负,医生有更多时间精力,去攻关疑难病症和从事临床科研。去年,全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创历史新高。”孙晓阳自豪地说。
区分城乡,区医院重心在农村,市区乡三级医疗联动,农民大病不出区
“10年前,还没提分级诊疗时,医院为了生存,就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主攻常见病、多发病,与身边大医院错开跑道。”淮阴医院院长周保祥说,一南一北的南陈集镇和刘老庄镇最僻远,群众就医难。区医院率先同这两家乡镇卫生院结为联合体,下沉医疗和服务资源,提高乡镇就诊率。如今,区医院同全区24个乡镇和社区医疗机构结为医联体,开通远程诊疗和影像中心,实施双向转诊,全区农民看小病不出乡村、看大病基本不出区。
在区医院骨科病房,记者问患者金志峰:“为何不到市里大医院看伤?”他坦言,区内住院医药费能多报销10%以上,之前在乡卫生院拍的片子、做的检查,区医院能认的都认。凭乡卫生院开的转诊证明,他直接到区医院办住院手续,“一个熟人没找、一根香烟没递,连挂号费都免了,省心又省钱。”
联心才能联医。龙头医院要舍得拿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分享,才能避免双向转诊变为“双方使坏”。近年,基层医疗机构添置一批先进检查设备,但能读懂CT、彩超、病理报告单的基层医生寥寥。区医院采取派员挂职、坐诊、会诊、培训等形式,对口帮扶、专项带教,帮助盘活当地闲置医疗资源。近几年,区医院先后免费培训基层医务人员900人次,免费提供病理、影像、检验等服务3万多例,“倒贴”658万元。
只有互利共赢,双向转诊才可持续。近年,基层医疗机构向区医院转诊1.3万人次,区医院承上启下,向基层下转患者1029人次,向隔壁市一院上转疑难重症100多人次,还将阑尾炎、胆囊切除等一、二级手术下放给基层。目前,区医院一、二级手术率由51%降到42%,三、四级手术率由49%上升到58%,打通市、区、乡三级双向转诊通道,方便群众就医。
区分急慢,社区医院主管慢病,家庭医生敲门服务,增强基层首诊黏性
同属王家营街道的营中与王营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距不过两公里,同时面临两大医院“挤压”,如何在“夹缝”中生存?
拥有142名医护人员的王营卫生服务中心率先蹚路,“挤”出137名医护人员,成立10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辖区7.3万常住人口实施“敲门战术”,逐个小区签约,逐户建立健康档案,重点管住“三高”等十多种慢性疾病。医生承诺随叫随应,每次上门服务不少于8分钟,甘做居民“私人医生”。
5.5万居民被这种贴心服务所感动,成了社区卫生中心“铁粉”。以往身体不舒服,抬腿就往大医院跑,排队两小时,看病两分钟。现在,先给家庭医生打电话咨询,有时聊聊天,就把病给忘了。
社区卫生中心为增强患者黏性,既抓慢病治疗和健康管理,又抓居民急重病早发现和及时转诊,延伸服务。如加入市一院医联体,请市一院专家加入家庭医生团队,市一院住院处还开辟专门窗口,作为王营社区签约居民转诊和结算的“绿色通道”,形成服务品牌。去年,该中心总诊疗数32.9万人次,为辖区常住人口的4.5倍。
脱胎于区第二人民医院的营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连续亏损3年。去年初,中心72名医护人员组成8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深耕辖区5万居民健康市场,创出“首诊负责”“免家人陪护”两大服务品牌,吸引大量首诊患者。门诊量从前年的8万人次上升到去年的11万人次,一举扭亏为盈。
“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也要以分级诊疗作为调适导向。”洪宝介绍,为了与区妇幼保健院、市口腔医院错位发展,区医院将产科床位由50张调减到20张,两个社区卫生中心不再增加对眼科、口腔科的投入。同时,优化全区医疗机构眼科和口腔科结构,防止重复建设,同两大专科医院发展“撞车”。
“一条街,6家医院差异发展、分层服务,不搞恶性竞争,是医改惠民和强基层的结果。”省卫健委基层卫生处处长姜仑认为,只有基层卫生强,大家都有饭吃,不打乱仗,分级诊疗才能实现。近年,淮阴区投入6亿多元,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其中,基层卫生机构省以上示范化率达71%,居全省前列。“基层实力强了,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才能立住脚。否则,难以形成合理有序的就医格局。”
一条街,6家医院宅心醇谨,不盯着患者荷包,声名鹊起,也是淮阴区坚持政府主导办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缩影。至今,全国已有300多个单位前往淮阴区学习。淮阴区深知,3000米街道有限,要彻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可谓“早起前山路正长”。 记者 林 培
通讯员 宗 凯 支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