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国旗漫卷 初心永恒(10)丨屹立不倒的国旗,映照出顽强不屈的底色
汶川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废墟中,有一面激励了无数人的五星红旗
2019-09-24 23:2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七一映秀中学

  鸟瞰七一映秀中学。

  废墟中屹立不倒的国旗。

  七一映秀中学校长熊作富接受采访。

  很多市民和游客自发前来悼念逝者。

  14时28分。

  中国江苏网讯 倒塌、倾斜的教学楼前,汉白玉雕刻的时钟,将时间永远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

  这里是汶川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这里保留了校园最悲伤的模样。

  但这里还有地震时屹立不倒的国旗。国旗见证了这所中学的泪水与哀愁,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慰藉与希望。那一抹永不褪色的红色,是这所学校和这座小镇顽强不屈、凤凰涅槃的底色。

  废墟里,国旗还在飘扬

  那天下午两点多,时任漩口中学校办主任的徐康志正在办公室里整理材料。如果一切正常,徐康志将在当天领到教师公寓的新房钥匙,他和同是该校老师的妻子将搬出学校宿舍。

  “地面稍微抖动了一下,我脑中闪过一个念头:地震啦?”徐康志还没来得及多想,仅过了两三秒,地动山摇,“别说跑,连站都站不住。”

  瞬间,摇晃着的大楼在挤压中坍塌,轰然巨响中,楼梯变形面目全非,想跑也无路可走。情急之下,他从三楼窗口跳了下去。

  徐康志跳楼处不远,他的同事陈和琼被压在宿舍楼的废墟下面。她口鼻里灌满泥沙,身体被家具、石块压得动弹不得。

  陈和琼拼命喊救命,但无人应答。在狭小而黑暗的空间里,她渐渐冷静下来,“下午4时39分,我摸到手机!”陈和琼至今还记得那个时间,借着屏幕的光亮她发现四周全是废墟。她赶紧拨电话,可始终没声音,再看看屏幕,信号没了……

  变形、扭曲、坍塌、下沉——漩口中学遗址保留了地震时建筑的模样——仿佛被魔鬼吞噬了一大口。

  “没人见过这样的场景,都吓蒙了。”跳窗的徐康志重重摔了一跤,没有大碍,他赶紧跑到操场,就看见整个校园被沙尘笼罩,耳中是哭声、喊声、求救声,乱作一团。

  透过黄色的烟尘,匆匆一瞥间,他看到倾斜的主教学楼楼顶,国旗还竖立着。

  随后,漩口中学1400多名师生有序撤离到地势较高的渔子溪村。地震中,学校43名学生、8名教师、2名职工、2名家属遇难,27名学生、2名教师严重受伤。

  站在渔子溪村,可以远远望见漩口中学。这所2006年10月刚刚建成的阿坝州花园式校园,曾经有高大现代的教学楼,有鸟语花香的林荫路,在学生们的回忆里,漩口中学的腊梅最香。地震后的校园,满目疮痍。但,灰白的废墟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始终矗立不倒,顽强地在风中飘扬。

  被救出的瞬间,满眼都是红旗

  映秀镇渔子溪村村民连华玉,也看到了漩口中学上空那面不倒的国旗。

  “现在想起那天就害怕!”连华玉回忆道。地震时她在镇上,拼命往空地跑,边跑边望向家的方向,就看见依山而建的房屋一个挨一个地垮塌,世代居住的家园几乎被夷为平地。

  地震后,映秀镇大雨倾盆,通往外面的公路、水路被严重破坏。夜晚来临,漆黑一片,那是连华玉感觉最漫长的一夜,曾经风景如画的小镇,如同一座孤岛。

  第二天下午,连华玉正待在一块空地上,老远处隐约看见一面红旗,正缓缓向他们靠近。

  “红旗由小变大,”连华玉惊喜地发现,跟在红旗后面的是一队前来救援的解放军,“他们徒步进入映秀了!”连华玉回忆起这一幕,仍然激动得声音颤抖。

  一夜没睡的连华玉,分不清那面红旗到底是国旗、军旗还是党旗。但她清楚地记得,老百姓看见红旗,看到解放军欢呼雀跃,老年人不顾危险,跌跌撞撞地跑上前去,抱着子弟兵痛哭流涕。

  身体被压在黑暗里的陈和琼,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 “我一定能出去”。5月14日下午5点,奇迹出现!被困了50多个小时后,她被救出。出来的一瞬间,是满眼的救援人员和竖立各处的红旗。

  接下来两天,越来越多的救援人员和物资涌向映秀镇,大量军用直升机在映秀镇起降,紧急把重伤员送出小镇。到17日凌晨,集结的军队人数超过了1万人。

  不能升国旗,就“迎国旗”

  那一抹红色,也是这所乡镇中学顽强不屈、负重前行的底色。

  漩口中学始建于1957年,是四川阿坝州重点中学,上世纪80年代曾培养出阿坝州第一位清华学子。

  2008年5月19日,地震一周后,漩口中学师生就在成都3所大学里复课了。两个月后,在山西爱心人士鼎力帮助下,全校1000多名师生又乘坐火车千里迢迢,迁到山西长治市过渡办学。

  “当时租的是一所废弃学校,杂草比人还高。”徐康志说,学生刚去,水土不服生病发烧,再加上宿舍紧张,一度几十个人挤在一间房里,“最严重的是学生思念父母,想念家乡。但这些都没有难倒我们,该上的课一堂不落。”一年后,他们又搬回汶川,在水磨中学过渡办学了近两年。

  搬迁过程中,临时校园里没有旗杆,学校就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改为迎国旗、送国旗仪式,“四个孩子抬着国旗出来,站在师生队伍前,展开国旗,奏唱国歌。仪式结束后,师生们目送国旗,护旗手将国旗叠整齐放进办公室。” 徐康志说。这个简单的仪式,将全校师生的心紧紧抱在一起。

  地震后的那些年,整个阿坝州的高校招生录取率有所下滑,但到处迁徙的漩口中学却稳中有升。“一直有股力量支撑着我们。”徐康志说。

  “你们知道唯一没倒的是什么吗?”

  2011年3月,师生们终于回到了映秀镇,在“八级抗震、九度设防”的全新校舍里上课。

  一进校门,透过操场,就能看见国旗在主教学楼前迎风飘扬,背后是两面巨型党旗印刻在墙上。党旗国旗相互辉映,在群山衬托下格外鲜艳。

  校长熊作富介绍,这个像捐款箱形状的建筑,寓意这所学校由全国各地的中共党员捐献的“特殊党费”援建而成,“为铭记党的恩情,漩口中学改名为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

  地震时,校园里那面始终飘扬的五星红旗,如今被摆放在学校展柜里。每年5月,学校举办十八岁学生成人礼,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漩口中学遗址。熊作富说,要让学生们在祭奠逝者的同时,懂得并尊重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铭记全国人民无私援建的恩情。

  “漩口中学遗址中的国旗,现在由映秀镇政府负责更换。” 映秀镇党委副书记肖文说,每季度会更换一次,表达“国旗招展,四季平安”这一美好寓意。

  在肖文看来,映秀镇的灾后重建,使小镇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向前推进了二三十年。如今映秀镇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家国情怀、应急管理、生态文明”成了映秀镇的三大特色。

  “大地震时,学校房屋几乎都倒了,你们知道唯一没倒的是什么吗?”

  如今,39岁的连华玉是漩口中学遗址讲解员。每次走到遗址西侧的栈道上,她会示意大家停下脚步。

  连华玉侧身,回望,将手指向校园的最高处:“是我们的国旗!”

  记者手记

  以国旗之名

  酷热的8月,我们来到了青山环抱、清凉宜人的映秀镇。整洁精致的小道、富有羌族特色的杂货铺以及古色古香的民居,小镇处处生机勃勃。我们惊艳于小镇面貌的焕然一新,更惊叹于当地人的顽强乐观。映秀镇上,大家都说现在的镇子比原来被地震毁了的镇子要好很多,他们的脸上挂着质朴纯净的笑容。大地震带走了他们的亲人、朋友,给很多人留下了一辈子的伤痛,但大地震没有带走他们寻找幸福的能力,没有带走他们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

  连华玉说,当年那场大地震中,漩口中学唯一没有被震倒的是国旗。其实,没有被震倒的不仅仅是国旗。那面在废墟中屹立的国旗,是一种不倒精神的象征。这种挺立不倒的精神,同样屹立在北川,屹立在汉旺,屹立在青海玉树,也屹立在江苏阜宁风灾后重建的家园……这种精神,地震震不垮、大风吹不倒。

  以国旗之名,以时间为证。漩口中学遗址上高高飘扬的国旗,注视着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启示着激励着他们。面对国旗,我们常常会泪流满面,是因为国旗里总有一股涤荡灵魂、澎湃人心的伟大力量。挺立的国旗,是映秀人重建家园的力量源泉,也是所有中国人追寻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本版撰稿:范杰逊 黄 欢

  摄影摄像:刘 莉 韩 军

  文字统筹:金 勇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