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家住运河公园旁的李师傅会和老伴一起从家里出发,步行到运河岸边,沿着依河而建的公园散步。“退休后,我和老伴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早锻炼,十几年来,家门口的运河公园一直是我们定点的锻炼场所。”李师傅感慨,宿迁运河沿岸的生态坏境越来越好,一走进公园,整个人都感觉舒畅了。
京杭大运河从北向南进入宿迁市境内,经过宿迁城区,由西北转向东南,状若弯弓,蜿蜒而过。作为宿迁城市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宿迁儿女,在繁荣商贸流通、富集生产要素、防洪排涝、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由于长期无度的索取和利用,水灾水患、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加之开发管理不善,到上世纪末,中运河宿迁城区段已污染严重、淤泥深厚、航道变窄、水路不畅、垃圾成堆、杂草丛生,不仅直接阻碍了运河调水、航运、灌溉、防洪排涝等综合效益的发挥,而且严重影响了沿河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宿迁市新闻摄影学会提供的老照片上,可见当时的宿迁城区的运河两岸建筑破败无序。
2002年5月,市委、市政府呼应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决定实施中运河城区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彻底解决中运河城区段水环境污染及周边人居环境等问题。
宿迁市中运河城区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历时5年,投入资金5.4亿元,按照“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源”的规划设计理念,共实施长16.5公里的河道两岸环境整治,拆迁居民3098户,搬迁企业84家,清除滞留船只1900余艘;完成运河子堤迁移及内河开挖土方约110万立方米,铺筑各种道路18.6公里,新增绿化面积70万平方米,安装各种灯具1496盏,建筑配套桥梁30座、桥头公园5个,完善配套厅、廊、塔、景观石等设施多处,并兴建农家乐休闲娱乐中心和博弈广场等。
在中运河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始终遵循“人—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将沿河景观走廊的设计向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等自然和人文科学拓展,采取生态护岸、环保建材建设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提升工程与自然环境的亲和性;充分尊重历史文化,对沿河原有的人文景观及历史遗迹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有机地融入运河等方面的人文、历史要素,着力塑造城市个性和特色。先后完成博弈广场、运河广场、船厂遗址公园和运河御码头等历史遗迹的保护性开发建设,并配套建设了民俗馆、24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构筑物。
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做到把防洪、城建、生态、环保、文化、旅游6大功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注重沿河景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构建沿河景观空间,营造现代、生态、适用的滨河景观。秉承亲水、宜人的理念,考虑到两岸居民平日的休闲和健身活动,适当增加了居民活动广场。结合两岸的功能要求,打破原来河道狭窄、呆板的布局,让河道呈现有规律的波动,设置多样的滨河步道,使人们近距离获得不同空间的亲水体验。运河两岸沿河增设运河堤路和金沙江路,提高河岸交通的便捷性,改善沿岸居住环境,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景,提升宿迁形象。
整治后的京杭大运河宿迁段,基本保持原有的湿地和水生态环境,河水源自骆马湖和南水北调,水体常年流动,游鱼水藻,清晰可见,河岸边水生植物丛生,群鸟飞翔,各类树木舒枝展叶,到处碧草如毡,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同时,通过对京杭大运河宿迁经济开发区大道桥至通湖大道桥段16.5公里之间运河河道进行清淤,提升了河道通航能力,增添的防洪设施,使运河沿岸的防洪标准由原先的20年一遇提高到现在的50年一遇。
中运河综合整治项目本着“以人为本”理念,着力打造“运河景观走廊”,从生态、生活、生产、遗产四个层面,建立科学、有效、协调的关系,并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利用最优、生态保护最优、人居环境最优。已建成的运河风光带从北至南分为生态公园、滨水商业区、运河遗址公园、生态居住区等多个功能区。各区互相联系又独立区别,使整个宿迁中运河城区段成为独具特色的宿迁“浦东”、宿迁老城的“金外滩”。
2005年10月30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曾培炎来宿视察中运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时,给予了高度评价。2006年8月,古黄河—运河风光带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0年12月,宿迁市中运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被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授予“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
通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中运河综合整治工程在宿迁已成为提升中心城市品位的亮点工程,其集生态、休闲、居住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运河风光带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运河沿岸居民的生活环境。近日,宿迁晚报摄影记者杨群从高空拍摄的宿迁城区运河,沿岸林木翠绿,两侧高楼林立,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目前,卧龙湾别墅、金外滩国际花园、枫情水岸、东城水岸、运河海派城等一大批园林式住宅小区在运河两岸拔地而起,“依水而居,以河为邻”已经成为了宿迁市民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