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常州城区段西段(中吴大桥-连江桥)文化带建设方案》日前编制完成,兼顾人文、经济、生态,总长约6.5公里的运河文化带将呈现水岸相融、资源相连的滨水休闲环境
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功能将被激活和延续
记者昨天获悉,我市拟启动大运河常州城区段西段(中吴大桥-连江桥)文化带建设工程,日前,《中国大运河常州城区段西段(中吴大桥-连江桥)文化带建设方案》已编制完成,报送省文物局审批后,将报送国家文物局审批。
该文化带建设项目东起中吴大桥,西至连江桥,总长约6.5公里。旨在改善大运河沿线风貌,从整体保护大运河常州城区段,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应有作用。工程主要涉及现状驳岸、码头、栏杆的修复,缓冲区的拆除;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慢行系统及其配套休闲建筑、跨支河人行桥的建设和新建跨运河大桥等内容。
3座原有厂房保留,其外立面重新改造出新(效果图)。
黄色吊机保留、出新,打造一处工业景观(效果图)。
规划背景 历史文化遗产古为今用,推动文化和经济发展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
2015年7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充分发挥运河遗产资源在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在常州,积极推进中国大运河常州城区西段(中吴大桥-连江桥)文化带建设方案,是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近年来,打造运河精品空间助推了生态绿城建设。此外,目前大运河北岸(怀德桥-南港)、南岸(五星大桥-采菱港)环境提升、慢行绿道等景观的实施获得了广大市民的好评,市民对于运河沿线慢行系统向钟楼新城延伸的呼声很高。
规划思路 体现运河文化,打造宜人环境
大运河常州段全长45.8公里,其中世界遗产段23.4公里。大运河常州段文化带的打造包含东段、中段、西段三个部分。其中,东段、西段为郊野段,中段为城区段,将突出大运河的文化、生态和惠民三大特征,打造独具常州特色的文化长廊、生态绿廊和魅力水廊。
(中吴大桥-连江桥)文化带作为大运河常州城区段的一部分,以“保护运河,感悟文化脉络;两岸畅通,造福当代市民”为规划目标,规划定位为:体现运河历史的文化脉络,彰显江南民居的传统风格,打造舒适宜人的慢行环境。以期达到“整合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商业休闲,形成水岸相融、资源相连的滨水休闲系统”的效果。
规划内容 尊重本体,展现文化,休闲慢行,疏导交通
此次方案设计以“最大程度本体保护、最小程度建设干扰、最佳古运风貌协调”为原则,呈现四个部分内容:遗产本体的尊重、历史文化的展现、慢行系统的建设,城市交通的疏导。
为了突出遗产本体的保护,此次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已经划定的大运河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遗产区和缓冲区进行相关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将保护好现有运河河道,实施防污清淤,保障水体质量。此外,对河道沿线的附属建筑如驳岸码头、桥梁等进行修复,保留了码头原始风貌,局部有安全隐患、破损处将进行修补,保留其使用功能,所有修补用材均采用色泽接近的旧石板或旧石条修复。
为展示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风貌,将沿线7处老码头纳入慢行体系的打造,并将海子口、吕公墓等6处历史遗迹,以雕塑、小品、标识标牌等形式,通过本土历史文化元素的应用,重现历史场景,增加历史记忆。
建设项目还通过部分厂房外立面装饰、保留利用储油罐和水塔等方式,将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增加大运河沿线亮点,同时促成沿线工业遗产的展示。
项目还新建了滨河慢行道、林荫自行车道,跨支河人行桥、跨运河大桥、休闲驿站、工业遗存景观灯,建成长约5至6公里的绿色慢行道,将其与正在建设中的大运河常州城区段(五星大桥-采菱港)段相连,最终将形成长达15.4公里的滨水绿色慢道与滨河休闲空间,使人们更好地亲近大运河、共享大运河。
在城市交通疏导方面,将新建四座市政桥梁:月季路桥、茶花路桥、童子河西路桥、桂花路桥。桥梁的建设,将有效增加路网密度,方便两岸居民出行。同时,新建桥梁还将成为大运河上的景观走廊,与大运河沿线风貌完美融合,展示城市景观形象。
城市历史风貌带、城市亲水文化带、城市生态示范带、城市创意产业带
常州打造“四带”
让全民共享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常州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禀赋,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融入到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力求将大运河常州段打造成城市窗口的历史风貌带、全民共享的城市亲水文化带、绿色环保的生态示范带、品质提升的城市创意产业带。
融合贯通,打造城市历史风貌带
我市相关部门对大运河沿岸水文化遗产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存续年代、使用情况、保存状况及图像资料进行了深入调查与收集,并对其历史沿革、形制构成、价值说明进行了整理与阐释。
并依托运河沿线遗产资源,重点推进唐荆川纪念馆、周有光图书馆等一批修缮展示项目,重点打造奔牛古镇区、西直街历史文化地段、青果巷和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舣舟亭历史风貌区、戚墅堰东街等沿线运河文化区段。
同时通过“三河三园” 水上游、古运河水上游、滨水绿道等线路,将各类特色文化、景观旅游资源进行串联,逐步把运河打造成为最富文化内涵、最具地方特色、最具观赏价值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整治修缮,打造城市亲水文化带
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目标,常州市政府启动了运河全线景观整治工程。目前运河北侧西起怀德桥,东至南港,全长3.5公里滨水步道已经建成使用,并配套建设了亲水栈道、沿河绿地和相关文保设施等。
目前,全长约10公里的大运河常州城区段(五星大桥—采菱港)交通疏导整治工程正在施工,在保护运河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将适当增建部分滨河绿地、亭廊、码头以及桥梁等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等。
今年我市又组织编制了《中国大运河城区段西段(新市绿地—连江桥)文化带建设方案》,进一步整合西段6.5公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商业休闲等,形成水岸相融、资源相连的滨水休闲系统。在未来5年内,将大力推进23.4公里遗产河段南北两岸全线双贯通,将运河沿线打造成城市亲水休闲带。
优化提升,打造城市生态示范带
对中国大运河常州段主干河道和沿线镇村的生态环境进行普查摸底,确定整治修复提升的内涵标准,研究制定生态修复的专项规划。采取治水、引水等方式,保护好现有运河河道。实施防污清淤,保障水体质量。严格环保准入,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快推进运河沿线集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生活垃圾统筹治理体系。提升运河沿线生态服务功能,坚持生态建设和保护性开发并重,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大运河文化文明的发展、延续和传颂。
转型升级,打造城市创意产业带
经过多年发展,“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已经将“古运河畔老工厂”打造成为“常州文化新码头”,街区内已入驻文化创意机构70多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力,并成为我市第一个国家级“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实验示范基地”。
常州还在运河沿线合理规划创意产业布局,自西向东重点扶持“运河五号”、民元里1号、南港码头、中华纺织博览园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龙头品牌企业带动中小型创意企业的集群式发展。
支持利用运河工业遗存打造众创空间,出台政策吸引更多的创业人才、创新团队加入到文化的创意、创业和创新中来,为古运河畔老街区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