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新主流电影也要“内容为王”
2018-12-13 07:3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理论经纬

  当前,新主流电影如何有效地传播主流价值观,增进人们对国家形象的认同?如何提高中国故事的国际化叙述能力?现在的艺术电影又肩负着怎样的使命?12月12日,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首届金陵影视研究生论坛上,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电影期刊的学者们抛出了一组“时代命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系主任贾冀川指出,一些主旋律电影在海外票房还不太理想,究其原因,除了文化隔膜、市场竞争惨烈和电影技术落后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电影人在国际化叙述能力上还稍显薄弱,而这又与人才的匮乏密不可分。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电影人活跃在好莱坞,但像李安这样熟悉东西方文化、深谙外国观众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少之又少。除了培养人才,贾冀川认为,在传播策略上,中国电影“走出去”,不妨尝试“分步走”:先将文化同源的亚洲市场当作国内市场的延伸,将日韩等深受中国儒家文化浸染的国家当作“走出去”的首站,在此基础上向欧美等文化圈辐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应摆正“走出去”的心态,让“走出去”真正回到文化交流的本体意义上去。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黄望莉认为,新主流电影能否有效讲述中国故事,关键取决于内容,“内容为王”是电影致胜的不二法门。当下,新主流电影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电影本身的感染力,注重电影叙事的内在逻辑和隐形张力,一个好的、合理的故事是观众接受这部影片的首要条件。无论是对历史文化的讲述还是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展现,新主流电影都必须在表现时代内容和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使观众获得愉悦的观影感受,从而在春风化雨的叙事中完成对国家形象的历史认同和对群体价值的确认。

  在中国当代电影格局中,艺术电影应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南京大学特聘教授、戏剧影视研究所所长胡星亮十分重视艺术电影对中国社会、中国思想、中国人的现代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胡星亮认为,电影是作为精神主体的人创作的作品,是表现人、体现人文关怀的艺术形式。它既要表现作为审美客体的“人”的真实,包括人的生存、人的命运、生命的意义、人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等,又要表现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体验,即电影家的生命感悟、对现实的独特发现,它还要构建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情感交流空间,而承担好电影的这种价值,艺术电影不可或缺。可以说,艺术电影的使命是以“仰望星空”的姿态,成为与民族国家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

  本报记者 冯圆芳

标签:电影;主流;中国;内容;艺术;文化;国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贾冀川;主体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