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让文艺创作融入民族共同情感
2018-12-13 07:3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视点观察

  12月13日,是一个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彻骨寒冷的日子。本期《文艺周刊》,聚焦有关南京大屠杀题材的文艺家和文艺作品。凝视最惨痛的记忆,是为了生发最深刻的警思,并以文艺之火温暖今天,期冀未来。

  作为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地,江苏诞生了一系列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原创歌剧《拉贝日记》,以国际语言讲述流血的历史,高高升腾起人性和大爱的光芒;原创话剧《殇城》以时空和叙述视角的切换,反复拷问战争情境下的复杂人性;长篇小说《紫金草》打捞起侵华日军士兵播种紫金草的真实故事;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以海量史料勾勒了这场灾难的基本面貌……在这些作品中,文艺家们记录、感知、反思,完全融入了民族的共同情感,创作格局、思考境界都从具体事件走向了无比广阔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优秀的作品,能让人人共情。在本期《文艺周刊》的视线中,著名雕塑艺术家吴为山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创作的大型纪念组雕,佟睿睿执导、编剧的舞剧《记忆深处》,都获得了无数赞誉,观者无不动容。

  深刻共鸣,首先是因为创作者的全情投入。吴为山实地考察大屠杀发生地,雕塑过程中死难者的哀嚎萦绕于耳,连续创作十多个小时以至于昏倒。前后13年,佟睿睿两度创作南京大屠杀题材,从《南京1937》到《记忆深处》,背后是放不下的情牵,越来越深入的认知,这才有了作品的再次升华。

  艺术有自身的规律。眼到、情到、心到,还需要手到、表达到,用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段进行专业语言转化。当新闻报道、学术研究越来越穷尽相关资讯信息的时候,文艺作品怎样才能不流于表面,独辟蹊径去打动人心?吴为山的雕塑之所以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是因为他有自己独特的“写意雕塑”之路,高超的雕塑技巧为内容的传达添加了翅翼。舞剧诗意、写意、抽象,张纯如和大屠杀事件如何能转化为肢体语言?佟睿睿团队同样以高超的立意、创新的编舞技巧,化解了这一几乎不可能的题材。

  娴熟运用、大胆探索艺术形式,将自身情感融入民族历史和人类命运,文艺家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才会使一个国家的历史更有价值,明天更有希望。期待文艺家们带着情感与担当,推出更多震撼人心的作品。

  冯圆芳 王晓映

标签:创作;文艺;情感;民族;文艺家;共同;作品;南京大屠杀;雕塑;记忆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