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专家建言: 为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清障”
2018-12-12 07:3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多学科远程协同会诊 余 萍摄

  科技创新基地 余 萍摄

  智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江苏作为科教资源大省,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依托优质高校资源,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将成为江苏今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促进江苏高校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有关专家积极建言献策,力推更多的成果走出实验室“深闺”,由“纸”变“钱”,惠及百姓生活。

  高校科技成果 产业化日益向好

  “从当前现状来看,江苏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江苏省创新经济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蒋伏心介绍说,近五年来,为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江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举措,在全国较早实施了“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构建国家、省和学校三级协同创新体系。该计划共获得国家级成果奖励97项、省部级成果奖励810项、授权发明专利5281件、转化应用成果1659项,产生经济效益约860亿元。该计划在为省政府提供智库决策、解决社会和行业产业重大问题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高校自主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自主转化的重要基地。江苏共筹建和认定33个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国家大学科技园有15家,数量为全国第一。”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白俊红表示,依托优质的科技园区,江苏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资料显示,我省高校专利出售数位居全国前列。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亦日趋完善。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工作。“目前,江苏部分高校已逐步实现科技服务部门的单独划分,这样一方面能够联系市场和企业,为高校科研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指导高校科研的方向;另一方面作为专业的科技服务部门,又能为高校科研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科研活动保驾护航。”蒋伏心认为,江苏省内部分研究型大学在深化成果转化体系改革中取得重大进展。以南理工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建立了自己的开发实体,大力发展横向科研,并允许教师个人开办公司,鼓励技术入股,发展科技产业等,极大调动了高校教师自主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科技成果产业化

  还需迈过“四道坎”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相较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江苏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亟需加快,当前尤其需要提升加长四个短板。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江苏对科技活动尚缺乏系统性的引导与规划,将更多精力和资金投入到高校科研实验及基础研究阶段,而对科研成果中试和市场化重视程度不够,制约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白俊红分析说,江苏的科技成果转化链在区位布局上也不甚合理,科研投入呈现“重南轻北”现象,苏北地区过少的成果转化基地无疑加重了该地区科技资源落后情况。

  “近年来,虽然江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有所提升,转化程度有所加深,但是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其社会经济效益。”白俊红说,江苏高校科研较多集中于理论性探索,研究过程缺乏市场调研和企业的参与,较少关注市场需求和经济效应。高校与企业、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致使科研成果先进有余而实用性不足,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转化成果与社会需求也存在脱节现象。”蒋伏心指出,一方面作为科技成果创造和拥有方的高校,与作为科技成果需求和使用方的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成果在孕育之初便缺乏明确的应用对象和现实指向;另一方面,江苏高校多将精力集中于教学和科研,兼之缺乏中介,高校科研成果难于为企业所知,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部分成果出现闲置,科技资源浪费现象屡见不鲜。

  “成果转化的产权保护环境也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是影响制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核心问题。转化阶段涉及众多独立的创新主体,部分成果信息会在各主体之间流转。在外部利益因素的驱动作用下,难免产生泄密问题。”蒋伏心认为,当前江苏对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尚不完善,科技成果泄密问题愈发凸显,这抑制了高校科技人员在成果产业化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系列举措力促

  科技成果“变现”惠民

  如何才能让江苏高校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尽快实现产业化以惠及民生?

  “首先是完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布局。”蒋伏心建言,应结合江苏现阶段的基本情况,综合统筹规划,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树立全省“一盘棋”的规划意识,科学合理地布局科研结构。运用系统化思维解决问题,既要抓全面,也要抓重点,打破苏南、苏北的不平衡发展,以及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差异。对于关键行业领域要重点支持,对于高新技术行业领域要全面发展,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置于地方创新发展的主渠道。根据江苏经济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将科技链和产业链结合起来,多层次、多模式地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

  “其次,应加强校企联合,走协同发展之路。”蒋伏心认为,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合,打破各自为政的传统体制,才能使科研、设计、生产各子系统有机结合、协同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继续鼓励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并兼职,企业界技术人员到高校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这既有助于双方互相学习和信息沟通,又可以帮助高校了解企业需求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选题方向,减少高校科研资源的浪费,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产业化。

  “同时,需加快中试环节建设,强化产学研连接纽带。”白俊红建议,应加快科研单位的中试基地建设,支持科研单位通过创办多种形式的科技经济实体,大力发展科技产业。也应加强企业中试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科研、中试、批量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协调机制,有条件的大企业可以建立一体化的部门,在利益分配、信息反馈、产品改进等方面相互配合,形成整体。科研单位、高校、大中型企业应建立或联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面向社会开展服务,以此强化产学研连接纽带,推动子系统间节点建设,加快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

  “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也必不可少。”白俊红提议,应努力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支撑体系,巩固和发展江苏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政策导向,进一步为我省高校成果转化体系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严肃查处侵权行为,加强对新兴技术、前瞻技术、基础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完善对侵权行为的执法监察工作,以此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主动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记者 吴红梅

标签:成果;科技;高校;科研;江苏;转化;建言;发展;产业化;企业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