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给长三角地区带来改革创新开放的巨大动力和发展红利:扎实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坚持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全面推进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建立区域一体化协调机制,缩小区域内地区差异,推动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持久动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上海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江苏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日益紧迫和艰巨的任务,更需勇于担当、发挥所长,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实施中发挥更大作用。
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发展效率和质量不高,仍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虽然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最具综合实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但是城市群发展水平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美国五大湖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国中部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其他五大世界城市群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人均GDP只有它们的1/4-1/5。江苏国土面积占长江三角洲一市三省的30%,人口占36%,地区生产总值占42.6%,是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平原为主,水土资源丰富,环境承载优良,十分适宜人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科教资源发达,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实业经济基础雄厚,是我国最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及创新中心。充分发挥江苏的比较优势和所长,优化发展要素有效配置,促进江苏充分、有效、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对提升长三角一体化水平和高质量发展水平,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域一体化,就是要各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区位条件差异性,分工协作、有机配置,形成一个整体合力的过程。分工是一体化的基础,为此,江苏宜以“1+3功能区”的分工发展,充分发挥江苏区域优势和所长,促进区域分工协作和共同发展。立足江苏全省经济地理格局的新变化、新特点,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3”重点功能区战略,以扬子江城市群为主动力,协同发展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这是江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区域格局新谋划,也是新发展理念与江苏实际紧密结合的具体行动,对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具有重大意义。
其中,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高端产业发展的“金色名片”,也将代表长三角制造业最高水平和创新经济的形态模样,着力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和价值链升级,是承载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核心区域,创新产业、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和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更是融入上海、联手浙江、带动苏北和安徽沿江乃至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引擎。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永续发展的“绿心地带”,以生态经济发展,增强农产品和生态品生产能力,践行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绿色发展新路径,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长三角的农业和生态保护空间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先行示范。沿海经济带,是江苏向海洋发展的“蓝色板块”,更是长三角沿海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连云港、盐城和南通积极发展沿海经济、临港经济,不仅符合主体功能要求,也更好地体现了国家陆海统筹的战略意图。徐州,塑造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强化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功能,携手连云港传导长三角辐射势能,提高对周边地区乃至中西部的影响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为了促进更好更高质量的发展,江苏更需要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战略实施中,更大力度地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一体化红利。为此,需要主动打破阻碍要素流动和一体化发展的行政藩篱,各个城市当以更为开放包容的姿态,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的分工协作,提升要素的集聚辐射能力。南京等科教资源丰富的城市,宜主动担当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任,推动宁镇扬及南京都市圈的同城化。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宜在产业创新及技术应用转化生产力以及贸易开放等方面走在前面。南通等临近上海的城市主动融入上海,争取上海全面改革开放的制度、品牌和管理模式向这些城市的复制推广和输出。苏北等城市以务实创新,推动特色发展,力求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占据重要一席。
更高质量的一体化,是差异化的一体化、高效率的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包容性的一体化。各个城市当以更为开放包容的姿态,强化特色定位分工,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的分工协作。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陈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