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漫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新使命对时代新人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就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要思想观点,为新时代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对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要求,但还必须看到,当代青少年与新时代的要求还存有差距。一是理想信念不够远大,小目标、小确幸思想开始抬头。二是他人意识、公民责任意识、社会参与意识不强,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相联系的自觉性不够。三是社会担当意识不强,个人主义滋长,缺少为国家、民族担当奉献的精神。四是奋斗精神有待提高。部分青少年贪图安逸,享乐主义滋生,劳动意识不强,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五是习惯于死记硬背和盲目接受,缺少反思、质疑和批判精神,创新意识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较弱。六是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有待平衡。一些人盲目文化自信,甚至发展成为文化自负;相反,一些人崇洋媚外,甚至发展为文化殖民主义。
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新任务,教育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需要改进和加强。重智轻德观念依然普遍,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落到实处。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很严重,评价考核学生、教师、学校唯分数、唯升学率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存在着忽视学生品德培养、人格塑造的状况。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尚需要提高。虽然做到了进教材、进课堂,但还不够深入;在方法手段上,注重知识学习,实践活动不够丰富,实践体验需要加强,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尚需要提高。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时代新人的培养,引领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心理发展、文明素养等各个方面,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重实干、靠奋斗、讲奉献的时代新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实现课程育人、课堂育人;融入社会实践,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实现活动育人、实践养成;融入学校文化,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实现文化育人;融入制度建设,引导学生遵循学习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实现制度育人;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生活育人、环境育人。要在全面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融入社会生活,成为青少年日常的行为规范和生活场景,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使之从外在的规范转化为青少年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为此必须发挥青少年的教育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增强价值观自觉。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特别谈到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一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二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修好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大德。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三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立。四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作者为长江学者、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 冯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