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说她悠久,地理学家说她多丘陵,语言学家界定她的关键词是吴语,气象学家总结她的气候特征叫梅雨,美学家评价她诗性,经济学家定义她是富庶与繁华的代名词,在艺术家的眼里,她就是诗词歌赋、风花雪月。而在历代统治者眼中,她是源源不断的税赋,是“苏湖熟,天下足”的大粮仓;在平民心目中,她则是人世间独一无二的宜居天堂。她的名字叫“江南”。
何谓“江南”?各有说法,但文化上的江南,被更多人所认同。12月2日至4日,首届江南文脉论坛将在无锡举办。无锡日报报业集团第11期文化客厅以“传承江南文脉滋养精神家园”为主题,邀请无锡社科、文史专家贡献真知灼见。专家们视角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无锡文化“最江南”。
江南文脉、无锡文化的“魂”是水
说起江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有山有水,好地方”“鱼米之乡”。太湖文化研究会原会长浦学坤对江南文化的课题很感兴趣,多有研究,理由是“无锡是最典型的江南城市”。他说,把无锡文化讲透了,就是把江南文脉讲清了。浦学坤总结无锡即江南有三大文脉,分别为山水文化、吴越文化、工商文化。江南文脉的魂是“水”,江南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江南的山水胜境,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更美,江南成了人间天堂,而无锡就如“天堂的客厅”。
无锡因水而兴。“农耕文化离不开水,没有水便形不成无锡发达的民族工商业。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成为黄金水道,太湖更是一个聚宝盆。”浦学坤说,过去没有飞机、汽车,但无锡的交通依然发达,因为有河道,无锡正是通过河道走向世界。而江南灵动、平稳的水性更造就了江南人的文化品质。“聪明”“精明”“灵巧”“细腻”都成为形容江南人的常见词。浦学坤建议,江南地区发展旅游也要做好“水文章”,才能形成江南特色。他建议无锡城乡建设不能忘记地处江南。“无锡充满温情和水”是江南文化的最好写照。
“自然生态决定了生产方式,并由此形成了生活方式。”无锡市史志办副主任顾必成肯定浦学坤的说法。他表示,关于江南与水的论述已有很多,就拿大运河来说,它贯通南北,沟通黄河与长江,对江南文化大格局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更沟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河流,是中国与世界双向传播与影响的文化线路。在此基础上,顾必成提出了颇具新意的概念:“江南文化更呈现出了鲜明的海洋特性”,即“灵活变通是江南文化的海洋性格”“开放包容是江南文化的海洋心态”“开拓创新是江南文化的海洋精神”。
小娄巷和惠山古镇是江南文脉代表
得知无锡要举办江南文脉论坛,作家许墨林很开心。在他心目中,无锡作为江南文脉论坛的永久举办地,当之无愧,因为历史给了无锡最好的位置。最近,许墨林在为小娄巷的修复献计献策。他几次重访小娄巷,深感这条不过50米长的巷子是江南文脉传承的典型表现。许墨林十分认同水是命脉,是江南文化的根源,使得无锡从鱼米之乡发展为耕读之家、耕读之乡,到后来的书香门第。小娄巷是无锡城区现存历史最久、面积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巷弄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大隐于繁华闹市,为书香无锡千年文化渊薮。
许墨林用人才成长的“摇篮”来形容小娄巷。历来聚居于小娄巷的谈、秦、王、孙等家族,之所以能才俊辈出、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原因是什么?许墨林总结,是他们之间不是彼此拆台,而是相互激励和辅佐。在许墨林看来,小娄巷真正的价值在于她是中国知识分子文化自信积聚的强大磁场,是家风文脉传承的典范,更是无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无锡优越、独特的地理环境,加上历史上没有大的战争,使得这里人杰地灵、文化昌明、民风向善,无锡的文明得以持续发展。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文化总监金石声的结论更为直接:“惠山古镇就是江南文脉在无锡最好的呈现。”从考古发掘上看,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人们便在锡惠山麓相继发现了先民遗址,时间可追溯至6500年前,而7500年前,太湖水系一直延伸到惠山脚下。无锡的先民原是靠山而居,直到水退去后,无锡地方才形成平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锡山、惠山就是无锡文化的发源地。
惠山不但有江南第一山和天下第二泉,金石声说,惠山古镇保留下了唐代以来的历史,是无锡人的精神家园。龙光塔正在重修,近日,龙光塔进士题名拓片“现身”,足以再次印证龙光塔是文风塔,与无锡文脉休戚相关。惠山古镇还有重要的宗教设施、生命力更为长久的惠山寺,江南家族文化的代表、文脉传承的典范——寄畅园,更有千百年来始终保留独立性的惠山祠堂群,古镇还承载着悠久的读书文化、慈善文化、诗词文化。可见惠山古镇是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并非谬赞。
加强对明清、民国时期江南文化的研究
文脉讲究传承,追溯无锡文化,总会先说吴文化,再说工商文化。“那么这中间的数千年,文化的传承有没有断绝?”“没有。”无锡文史专家汤可可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提出,无锡是江南文化的一个渊薮。尤其是明后期至清中期,苏州、无锡、常州一带进入一个文化发展盛期,堪称江南文化的代表。从先秦时期的古吴文化到近代工商文化、科技文化、人文文化,有一个前后过渡的衔接,那就是明清江南文化。从江苏地域格局看,先秦时期北部地区的中原文化和南部地区的吴、越、楚文化,经过徐州地区的汉文化、金陵地区的六朝文化、扬州地区的隋唐文化交汇融合,到苏锡常地区的明清文化,形成一个新的高峰。
鉴于此,汤可可认为,江南文脉传承,应特别重视明清这一历史时段。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推广,文人群体形成,均促进了江南文化的兴盛发展。他建议,明清江南文脉的梳理,也可区分为物质技术、制度组织、思想精神三个层面。而明清江南文化在江南文脉传承中上承先秦、秦汉、唐宋文化,下启近代工商、科技、教育文化,地位重要,主要是造就了一种讲究精致而又不失效率的技艺,一种追求心灵自由而又遵循行为规则的品格,一种向往平和安逸而又不甘平庸、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
江大教授汪春劼近年来致力于无锡地方文化研究。他指出,1949年前无锡都是一个县的建制,在全国地位并不高,无锡能崛起得力于20世纪上半叶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汪春劼也把挖掘重点放在了这一时期尤其是民国年间的无锡文化。他研究发现,清末中小学课本,大多是无锡人所编写。无锡国专办学非常成功。无锡地方学校出现了钱穆、钱基博,顾倬等一批有造诣的名师。无锡还诞生了世界级的音乐家华彦钧。那会儿无锡的报业办得也很出色。此外,无锡大学从无到有,当时的数量在江苏仅次于南京与苏州。
谈了那么多无锡文化,似乎都在诉说过去的辉煌。无锡市档案局副局长徐杰引出了更为现实的话题。他表示,工商文化是个历史词语,当下对于无锡而言是机遇,也是包袱,有辉煌,也应自省。商业文化的强势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文化的自由生长。而一个地区的文化繁荣并不与它的经济发展成正比。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来临,千城一面,历史古镇同质化、商业化使文化丧失了独立价值。当下已到了需要警惕商业文化肆意侵袭的地步。徐杰建议,城市一方面要舍得花力气保护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为年轻人喜爱的文化搭建更大的舞台。城市文化的未来某种程度上取决于青年文化的创新活力。
(记者张月)图片均为金石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