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别让卡路里“卡”住你的人生
2018-11-02 07:2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时代表情 在这里看见你

  他们是为“卡路里”焦虑的人群。去超市,最先看的是食物包装袋背面的成分表;去约会,看着满桌的美味心里却在悄悄计算卡路里;如果不小心在聚会上多吃了几口,非要跑步半小时以上才安心……在健身至上的年代,我们该怎样与身体相处?与其在焦虑中攀比性瘦身,不如在合理自律中做自己身体的主人。

  被“卡”住的人生

  暑期大片《西虹市首富》中,百亿富豪王多鱼首创了“西虹人瘦”保险。每瘦一斤,就能获得1000元理赔,20亿元赔完为止,堪称减肥达人的福音。比电影更红的是电影插曲,直白地以《卡路里》为歌名,迅速成为新一轮洗脑神曲。“为了变成小蛮腰,天天提着一口气;为了穿上比基尼,吃草吃成沙拉精;天生丽质难自弃,可惜吃啥我都不腻……”尤其是那句“卡路里我的天敌,燃烧我的卡路里”,就像插入灵魂的刺刀一般,深深刺痛了三层五花肉包裹着的心。大街小巷响起,逃也逃不掉。

  作为一个热量和能量单位,“卡路里”可能也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变成人们挂在嘴边的常用词。从科学上解释,1卡路里的热量或能量可将1克水在一个大气压下的温度升高1摄氏度。而对于“卡路里族群”来说,平常说的1大卡则是1千卡。在他们眼中,16大卡是100克黄瓜、0.1碗米饭,或者0.2个苹果。而要消耗16大卡,则需要跑步2分钟,跳绳1分钟,或者健美操3分钟。

  “一根黄瓜,一个猕猴桃,一个梨子,还有烫熟的菠菜……”这是95后夏初给自己开出的健康食谱。虽然在人们的认知里,夏初跟“胖”字完全不沾边,但是在对油腻充满了厌恶感的社会评价体系中,她心里也绷上了一根弦。看着身边的同学,有的把微信名改成了“不瘦十斤不改头像”,有的则因多吃了一个甜品就在玄武湖暴走两圈,她有点受刺激。但是,如今关于卡路里的说辞太多,同一种食物,今天说这样的做法卡路里少,明天又说那样更好,甚至还出现了“负卡路里食物”名单,这让她有些手足无措。吃不了几顿就换个食谱,吃吃停停,停停吃吃,人没有瘦一斤,却总是莫名的焦虑,“偶然一次,点了外卖,吃了三分之二我觉得饱了停下了筷子,突然很感动,觉得自己像个正常人。”

  “一想到等下约会又要吃一堆卡路里,我就紧张我就焦虑。”“今天一瓶青瓜味的苏打水,0糖0脂0卡路里,我发誓我打出来的嗝和吃完黄瓜味的薯片一模一样。”“每天摄入卡路里一旦超过1500大卡就焦虑得没办法睡觉。”“饿到不能自已放了一首《卡路里》。”……

  各种被“卡”住人生的人们,在社交平台分享着自己的饿与痛。他们坚信能量守恒定律,每天消耗量大于摄入量,第二天起床之后体重就能变轻。那么也就意味着,要么吃得更少,斤斤计较卡路里;要么继续疯狂运动,上楼永远走楼梯,刷牙同时做深蹲,像轮子上的小白鼠,跑个不停。

  身形,就像名牌包包或者职业选择一样,被外界赋予了更多的解读。当身高体重这组特殊的考核指标,成了一个人内在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衡量利器的时候,越来越瘦的同事同学,正在变瘦的熟人陌生人,让社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压力场:如果你连身材都控制不了,还怎么控制人生?这个时候,最早被人们认知到的热量单位“卡路里”就成了众矢之的。

  大数据时代的精准“压迫”

  一部今年推出的美剧,给女主设定了眼睛可以检测卡路里的超能力。“如果可以有,我也想要自带这种功能!”网络上一片羡慕声。

  事实上,在大数据时代,看见面前的食物,就能精准地知道它的卡路里数值,并不是什么超能力。华为新款手机的卖点之一就是智能识别卡路里,拿着手机对准食物,一些比较复杂的菜品也能帮你计算出卡路里数值;诸如“薄荷”这样的饮食管理类APP,也可以查询各类食物的热量,随时记录摄入和消耗的卡路里。

  通过控制卡路里摄入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是全球性的热潮。前不久,乒乓球教练刘国梁带队去日本训练中心时,就被食堂监控系统提示当天所取用的餐食卡路里严重超标。

  当代的普通市民从未像现在一样有足够多的方式来监控健康的方方面面。它们提供了便捷,也给了本来就为卡路里纠结的人们最后一击。

  “每次喝喜欢的可乐都情不自禁地想象自己在吃白糖块,心里立刻产生一种负罪感。”27岁的曹楠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对外形非常在意的她严格控制每日的热量摄入。从吃东西前仔细查看标签,借助饮食管理类APP计算卡路里,到可以把日常所吃食物的热量倒背如流,通过目测和心算就能精确地辨别并“剔除”高热量的食物,这样的“计算”人生一开始让她感觉不错,甚至油然而生一种可以掌控自己的自豪感,但是两周之后,她的心情就变得异常烦躁。

  “做饭基本靠水煮,外卖首先点沙拉,聚餐能推就推,吃菜记得涮水……”比吃着食之无味的食品,更让曹楠觉得可怕的是,当她在APP上设置了一个目标体重以后,每天递减式的热量记录成了一种无形的紧箍咒。“有一次我发现,因为在午宴上多喝了一杯餐前酒,造成了当日摄入的卡路里超过了消耗的卡路里。虽然感到很饿,但那一串数字不断地浮现在脑海里,提醒我忍住,最后饿晕在办公室。”

  今天你还可以吃XXX千卡?各种应用智能体贴的“随时提醒”也是个魔咒。当一天结束

  后,所剩的“卡路里”数字越大,那种来自“少吃了几口”的成就感就越大。而眼看着数字一点点在减少,那种对于控制的无力感常常催发了另一种失控。

  39岁的辛子萌是一家私企的会计,她这样形容自己的卡路里焦虑:“就像网络发达以后,对方没有秒回信息都会导致的焦虑。”即将奔四,女儿读小学六年级,辛子萌原本是个一日三餐平平稳稳的人,但今年换了工作,和一群90后的姑娘同在化妆品公司上班之后,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形象压力。“到了中午,想找人跟我一起去吃碗面条,都约不到人,她们都不吃主食。”别人比你年轻还比你努力,辛子萌下决心跟风“卡路里生活”。但是,很快她发现自己陷入了无休无止的焦虑之中。当食物变成了数字,她像掉进了一个坑,失去了享受美食的乐趣,有一种绝望;当剥夺感越来越重索性大吃一顿后,却假装没吃不记录到APP上时,有一种负罪感;当看到各种各样关于卡路里的信息、新闻、研究报告、纪录片蜂拥而至,她更加疑惑:白煮蛋真的比煎蛋健康吗?高筋面粉和中筋面粉到底有什么区别?白米饭和肉哪个更容易致胖?在“卡路里的误区”“碳水的真相”包围中,她发现一味苛刻地控制卡路里很可笑。

  在大数据时代,很多人都说,如果一个人拥有的数据量越多,那么你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也许就会更加正确、更加精准。但是,当数据带来的逼迫感大于数据带来的价值时,辛子萌选择了放弃。“智能化的APP本身没有错,但如果一直精准地计算让你感到焦虑,那就换一种方式试试吧。”

  我们该怎样与身体相处

  这十年来,全球与形体相关的新闻越来越多。

  2011年,一位纽约人,自称去Google公司应聘,看见20个人里有7个人被淘汰,清一色的都是胖子。

  2014年,因《最强大脑》而被人熟知的北大教授魏坤琳,颠覆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传统观念,智商、身材双在线。

  2017年,上海一所小学幼升小面试,被曝出还要参考学生家长身材,肥胖的不要。

  2018年,希腊农业部出台新规:体重100公斤以上游客禁止骑驴。在圣托里尼岛,因为道路狭窄陡峭,无法通车,不少游客选择“骑驴观光”,但是过度肥胖的游客,让驴有点儿“不堪重负”……

  一方面,全球人口的肥胖率正在与日俱增,减肥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另一方面,从担心没食物到担心摄入的卡路里过高,从关心温饱到注重个人形象和社交礼仪,中国人的需求在变化。当控制体态变成实现美好生活的一种路径后,我们更应该重视与身体相处的问题。

  “我常常回想从前的自己,完全是一个土圆肥矬的中年油腻男,看着体重数字都不忍直视。是跑步拯救了我,它成为了我最好的社交名片,也让我追求到了更好的自己。”作为朗诗地产一个区域的总经理,周鲲鹏的自律和高效也体现在运动这件事上,一有空就“计时打卡”,抓紧时间进行长距离强度训练和长距离慢跑训练,格外重视总跑量、跑速等“硬性”指标。为了使日常健身锻炼更具可视性,他坚持把自己在跑步耐力、速度等方面所做的训练和努力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将每月跑过的总公里数、耗时数和配速数据汇总形成表格,以便下次执行计划时不断调整。“经历过的人生低谷让我不仅爱跑步的价值,也能忍受它带来的折磨,时刻警醒自己,为了不重演过去,就要持续奔跑,永不停歇。”

  “中年少女”走走出差回来,第一时间就拉着行李箱从机场跑到健身房“举铁”。作为忙碌的媒体人,健身6年让走走的精神面貌变化非常大,从前常常被人误会没睡醒,如今走到哪儿都是“精杠杠”的代言。尽管走走的手上会因此有老茧,身上也有被器械砸出来的伤痕,但是她反而有些小小的骄傲,伤疤都是努力改变自己的见证。除了群众夸出来的积极性外,健身房小伙伴身上自律的力量也时刻吸引着走走。“健身的成果和很多事情是相通的,你会发现,那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在健身方面也会非常有计划性。他们往往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每天吃什么、做什么,非常自律。”和将卡路里挂在嘴边的减肥族不同,走走们的口号是“健身就是为了好好吃饭”,她们放下对“卡路里”过多的执念,充分享受科学运动产生的多巴胺,并将之投射到工作和生活中。

  课业增多、人际交往逐渐丰富,特别是膝盖积液和腰伤的老毛病,让正在读研二的晓淳跑步计划屡屡受挫。“计划往往是完美的,执行起来却很难保证如数实现。在与自己的博弈过程中,我领悟到,当我过分关注健身数据,借助朋友圈的支持来激励自己,我其实还没有发自内心地爱上运动健身。”

  不打卡,不记录,放开腿脚跑上5公里,偶尔想起来便在社交平台发上一段轻松快乐的运动感言,能拥有这样平和自然的运动心态,晓淳走过了一段长长的心路。 “除了消耗卡路里,健身其实有放松身心、保持年轻的心态、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等多方面的意义。现在比起体重,我更加重视对身形的塑造,也关注着诸如腾讯捐步、阿里蚂蚁森林这样的互联网公益平台,希望能在健身的同时助力社会公益,帮助别人。”

  本报记者 陈 洁 吴雨阳

标签:卡路里;自己;别让;一个;人生;健身;食物;一种;焦虑;控制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