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浦东新区:改革开放,让城市更有温度(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2018-09-25 10:05: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泓冰 何鼎鼎 谢卫群 申少铁  
1
听新闻

  陆家嘴集团职工姚建良,退了休才有空闲去江边漫步。

  “吓了一跳,居然这么漂亮!吹着江风,看着美景,不要太舒服!”摄影爱好者老姚,从上世纪90年代初坚持同一角度拍摄陆家嘴,见证了浦东的脱胎换骨。

  去年底,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彻底贯通开放。其中,22公里位于浦东。过去灰扑扑的“工业锈带”亮了,老码头、旧仓库纷纷变身创意空间,不同颜色区分出骑行道、跑步道、步行道、绿化带,如五彩丝带飘飞江畔。

  还江于民,让上海人心里很暖。

  为了让百姓更暖,上海在全市范围大调研,浦东新区的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也全压到里弄、村居和企业,细细走访梳理,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调研对象70万余家、收集问题建议5万余条,问题解决率70%左右。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上海团审议时表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上海治城,核心是人,目标是让城市更有温度。

  从雾锁寒江到两岸通途,住得宽敞交通顺畅,让百姓舒心

  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人,过得捉襟见肘。

  上海媒体曾历数城市建设等方面几个全国“倒数第一”:市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挤着4.1万人,人口密度之大,全国之最,三代人挤在一间房是常态;人均绿化面积0.47平方米,就是一张报纸大小。建筑之密,厂房之挤,道路之狭,绿化之少,均为我国大城市之最。市区人均4平方米以下缺房户有91.8万多户,占全市户数六成,比重之大为全国之最……

  当时,黄浦江上没有一座桥,浦东孤悬乡下。一起陆家嘴轮渡惨剧,将两岸交通的窘迫暴露无遗。那是1987年12月10日,雾锁寒江,轮渡停航,陆家嘴码头要过江上班的人和自行车越挤越多。很多企业实行打卡制度,迟到就要扣奖金。拥挤中发生踩踏,酿成重大安全事故。

  在浦东陈列馆,还能看到一处实景展览再现90年代初的陆家嘴:东方明珠塔已拔地而起;塔下,一条“烂泥渡路”还分外扎眼。浦东民谣唱道:“黄浦江边有个烂泥渡,行人路过,没有好衣裤……”

  而今,上海人均居住面积已达36平方米,在浦东张江科学城,规划中900多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将是年轻人的居住保障。

  黄浦江上,大桥、隧道飞架穿梭。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上海平均每两年添一座大桥,相继建造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奉浦大桥、徐浦大桥……现在,拥有20余座隧桥互通,浦东与浦西早已融为一体。

  浦东的开放,大大延展了上海的地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上海人心气舒展了。

  从“找茬窗口”到家门口服务站,精细化服务,让百姓温暖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从前。现在的浦东人烟稠密,人流如织,热闹而有序。过去黄浦江如“天堑”,现在公共交通10分钟就穿越。

  位于浦东的地铁世纪大道站,4条轨道交汇换乘,以日均35.8万人次成为上海最大换乘站——超过冰岛的总人口。十几年来,一个名叫“世纪春霞”的服务团队,提出一套“六心服务法”,为地铁服务建立了高标准;面对超大客流忙而不乱的中控管理,也展现这块发展高地的治理水平。城市治理要用“绣花”功夫,上海和浦东念兹在兹。

  上世纪80年代,深圳已经起飞,浦东尚未开发。为改变外商投资环境,上海聪明地设立“一个图章”机构,把126个图章变成一个大图章,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直接撬动外资入沪。

  今天,加快智慧政府建设,全力打响“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浦东推陈出新。

  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有个“找茬窗口”,有意见能直说。

  “700多条‘找茬’意见都一一登记在案,会集中查看、研究处理、及时反馈。”找茬窗口专员倪哲一说。企业可以找茬,窗口却无否决权。“不设路障设路标,不打回票打清单,不给否决给路径”“只说Yes不说No”……浦东将服务姿态放得比任何时候都要低,将工作做得更精更细。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超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是世界级难题,上海不断求解。

  二三十年前,上海里弄都有一部公用电话,谁家有电话,居委会大妈扬声传呼,声声传呼联通了上海和世界;今天,精细化管理以另一种方式呈现。陆家嘴街道市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娟展示了“家门口”服务站的工作原理。借助社工帮助,社区居民能用远程视频完成11项最常用事项的办理。对于高度老龄化的上海,为老年人打通这样的“最后一公里”,很暖。

  浦东启动河道整治、背街小巷整治,有关民生的服务供给和制度供给也更加精准化。一位浦东基层干部说:“为了百姓感受,要用最小细节体现最高品质。”

  在上海人大会议浦东代表团,市委书记李强诚恳交心,希望要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每年抓一些具体项目,一件一件推进落实。“老百姓对城市是否安全、有序、干净,感受往往更直接。要守牢底线、补好短板、夯实基础,通过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城市,属于它最普通的百姓。

  从补上文化短板到打造“上海文化”品牌,文化建设,让百姓充实

  城市要有温度,必须有人文关怀、文化建设——这是上海领导层的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有过三次文化发展战略的大讨论。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围绕加强文化领域立法;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末,使上海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先驱;第三次是最近,这次讨论以全球城市为愿景,把文化作为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怎么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让“上海文化”品牌成为金字招牌?

  浦东感到了压力。“浦东人均公共文化场馆面积不足巴黎、伦敦的1/8。”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黄玮说。既听得出“压力满满”,也听得出“取法乎上”。

  8年前,浦东人看个话剧还要去浦西。2010年的世博会,主会场席设浦东,浦东开始灿烂。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在一档“2018对话区委书记”的访谈节目中,不谈经济,单谈浦东一大拨令人惊艳的文化设施,“让全上海人民眼红”。

  “站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浦东人一如既往。

  现在,东方艺术中心每天上演高水准的音乐、舞蹈、戏剧;拖儿带女逛上海的游客绝不会错过上海科技馆;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演唱会盛事不断,还能秒变冰上舞蹈秀场;即使远在临港,都有美轮美奂的“大隐湖畔书局”,“共享图书”7天免费借阅,更不要说能让人玩疯了的迪士尼乐园……

  还有更多属于文化的惊喜正在酝酿:世博文化公园、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浦东美术馆,加上已经钢结构收尾的上海天文馆——五大世界级水准的文化地标都将在2020年建成。

  有媒体人惊叹,将来,可能全上海人都要去浦东追文艺了!

  浦东还希望,文化无处不在,转角就能撞上。

  陆家嘴融书房,以前是落寞的老图书馆,现在是时尚的文化空间。3元钱,书能快递到家;信用分达标,线上线下都能免证免押金借阅;每周两场名家讲座,讲文化,也讲金融知识……这样的改头换面,年轻金融白领喜欢。馆长凌志荣说:“融书房,是金融的‘融’,也是科技与图书馆的融合,更是融入与包容嘛!”

  年过花甲的姚建良有了小孙女——浦东的新居民,他决定追拍孙女的成长,也不会放弃追拍陆家嘴。记者问他,最满意哪一张照片,他含蓄地笑,“下一张!”

  浦东新区28岁了,人们依然喜欢这样一句话,“站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浦东,最美的在下一程。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25日 01 版)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