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常熟蒋巷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阐释人间天堂
2018-09-12 12:58: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卫清  
1
听新闻

  从泥墙草房、穷土恶水、瘟疫横行到百姓富裕、环境优美、乡风文明;40多年的艰苦奋斗让江苏常熟蒋巷村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村。在村史展览馆里,全国文明村、全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标兵、江苏生态百佳村近百项国家和省级荣誉为蒋巷村的发展叙写了一幅华美篇章。

  然而,近年来蒋巷人并没有陶醉在以往卓越的“丰功伟绩”中故步自封,而是始终保持着对大政方针的敏锐嗅觉,踩着国家的步点,为建设全新的蒋巷而奋发努力。“今年是蒋巷全面发展50周年。习主席的心中有一个中国梦,我老常的心中也有一个蒋巷梦,就是把蒋巷进一步建设成为‘城里人羡慕、本村人舒服、外国人信服’的绿色蒋巷、优美蒋巷、整洁蒋巷、和谐蒋巷、幸福蒋巷。”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说。

  党组引领“创新路”,发展扬起“活力帆”

  从“农业起家”上突破到“工业发家”上拓展再到“旅游旺家”上提升,蒋巷村开启了一个又一个先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常德盛一个好的“领头雁”和一支清正廉洁、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党员干部队伍。他们善于从党的方针政策中找准发展方向、把握发展先机,并紧密结合群众需求与自身实际,不屈不挠拼搏、坚持不懈创新,成为带领群众推动发展的“主心骨”。

  图为常德盛书记为前来参观学习的人进行讲解

  近年来,在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宽敞、旱涝保收的基础上,蒋巷村实施“储粮于田”的沃土工程,对全村农田进行彻底改造,按生产需要调整布局,实现了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生态化种植;近百亩有机水稻的试种,也开启了稻米有机化,食品绿色化的先河。直到今天,蒋巷仍是全省人均向国家出售粮食最多的行政村之一。与此同时,全村规划竹园300亩、果园200亩、蔬菜50亩,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创新耕作方法、改革种植模式,建设立体、生态现代高效农业,不仅提高了产出效益,更优化了生态环境。

  然而,这只是蒋巷创新发展的一个方面。在调优一产的同时,蒋巷村抓好江苏常盛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重型机床结构件及风力发电设备技术改造项目”, 以生产开发成套重型设备项目为抓手,努力实现从单一钢结构生产企业向重型机械生产装备企业转型;利用支塘镇“全国非织造布及设备名镇”的品牌优势,又在支塘镇工业集中区建成集先进制造、科技研发、商贸物流于一体的“蒋巷无纺科技产业园”。 常德盛说:“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实现共同富裕的同时,还要保持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村里规划调整建设了民营工业创业园,组织引导村民自主创业。目前,全村共发展民营工业20多家,个私企业等30多家,就业人数达到150多人,经济总量超过了10亿元。

  无独有偶,围绕“农”字创特色,积极整合乡土文化资源,蒋巷村的乡村旅游产业也风生水起,做得有声有色。先后推出“新农村建设考察游”、“生态田园观光游”、“农家生活乐趣游”、“农耕文化体验游”、“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游”等旅游产品,出现了旺季游客车辆曝满的兴旺景象。生态园一天内7、8批拓展团队活动热闹非凡,新农村建设成为了游客们向往和羡慕的看点。每当看着这么多客人在他一手打造的幸福家园中参观游览,常德盛的内心总是充满欣慰。据了解,全村全年游客总人数超过了15万人次,今年还在争创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和江苏省5星级乡村旅游点。

  “我们当干部的要跟上形势,因为形势总在发展。”今年已经73岁的常德盛依然精神抖擞、思维敏捷。在他身上,时间仿佛像停滞了一般,丝毫没有带走年轻时的斗志昂扬,反而让他显得越发沉稳、干练。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如今的蒋巷村,三大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处处都散发着科学发展的无限生机与活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全村举起“生态旗”,水乡秀出“和谐美”

  在蒋巷村史馆里,硕大的沙盘模型让整个村貌一目了然:常盛工业园与农民新家园、村民蔬菜园、生态种养园、千亩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错落有致,既实现了经济发展繁荣,又保持了水乡田园之美。

  在苏南,富裕的村庄很多,但像蒋巷村这样能够重视生态平衡和全面发展的很是难得,这与常德盛从庄稼汉成为蒋巷村的领头人,始终保持着深深的土地情结分不开。如今,蒋巷村工业年产值已经超过10亿元,但在这里却看不到连片的工业厂房蚕食农田的现象。他们怀着对土地的深深眷恋,抓住新村改造和产业调整契机,每年投入100万元实施退宅还田、死浜填土、竹园虾塘还耕种粮等工程,推倒小土窑,平整老宅基,拆除旧村巷,做到工业发展,土地不减少,反而在居民新村全部竣工后,新增了复垦土地200多亩,建成连片1200亩的优质无公害生态粮食基地。不仅保证了全体村民和在蒋巷工作的3000人的吃饭需求,也为市场提供了部分绿色大米。“农民新家园建成后,村民都住进了别墅,没了责任田,也没了自留地,吃菜都得买,不便也不放心,更主要的是,老一辈人对土地都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常德盛说。为此,村里专门辟出几十亩的地,划分给各家各户,村民在工作之余种点蔬菜,既可吃上亲手种的放心菜、绿色菜,又可享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田园之乐。

  图为蒋巷村优美的环境

  蒋巷人奉行胸中有图建家园。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就委托同济大学编制了“生态村建设规划”。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蒋巷村创造性地在村中心地带建起了占地600多亩的生态园。如今,种植区占地500亩,分竹园、果园和经济林木园;养殖区占地150亩,实行循环种养。粮食生产加工的废弃物用于饲养畜禽,畜禽粪便再用来生产沼气,为村民提供清洁的管道能源,沼渣、沼液则用于水产养殖,河塘里的淤泥再用来肥田。据常德盛介绍:“蒋巷的河塘每两三年就清一次淤,河塘清洁了,鱼虾养得更肥,同时也为粮食基地提供了很好的有机肥。”这就是蒋巷循环经济的简要流程,没有深奥的理论,只有生动的实践。他们还建成日处理200吨的生活污水处理站、常熟市第一座秸秆气化站,并投资130多万元在主干道两侧建成26公里的生态林带,目前已实现全村100%林网化,绿化覆盖面达50%以上。

  为了保持环境的优美与整洁,村里还特地组建了一支环境卫生、绿化养护、新农村督管队伍,在他们的辛勤维护下,蒋巷成为了全国率先通过国际环保质量认证的村级单位。如今的蒋巷村,宛若穿插在城市中的一颗“绿肺”。漫步其间,给人一种如入仙境的感觉:树木成行郁郁葱葱,千亩良田绿浪滚滚;落霞归鹭鸟语花香,碧水涟漪醉美荷塘●●●●●●一幅幅生态新农村的和谐画卷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视觉神经。深呼吸一口,仿佛空气都是那么富有“营养”,让人顿感神清气爽。

  农家劲吹“文明风”,百姓高唱“幸福歌” 财富有价、精神无价,富裕起来的蒋巷人在精神文化方面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追求,在“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的后面,又加上了“精神传家”。多年来,蒋巷村把创建学习型家庭、培育知识型农民作为“重头戏”来抓,坚持用先进文化引领乡土文化、以现代文明培育乡风文明,努力建设和谐文明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家住着小别墅、养老保险全覆盖、人均收入超4万元的村子里,学校、农民剧场、科普馆、文广中心、远程教育中心、书画苑、全国首家村级读书俱乐部、中国作家创作基地等一应俱全,孝爱文化、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牌和群塑随处可见。

  图为空中鸟瞰蒋巷

  在蒋巷村,几乎人人都知道,“一碗汤的距离”代表什么。俗话说,养儿防老。蒋巷村却把老人从子女身边拉开。在常德盛看来,老人也有必要独立,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老人有老人的习惯,时代不同,观念不同,适当分开不仅不会减少亲情,反而可以增加彼此的挂念,相处得更加和谐。为此,村里建设了158套三星级标准的老年公寓,免费给单身及双亲老人使用,对老人与子女同住别墅房的家庭则给予2000—3000元的奖励。老年公寓与别墅分开但不远,即便是冬天,一碗汤端过来还是热的。常德盛设计的这个距离美,就叫“一碗汤的距离”。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可以一起吃饭聊天、悠闲散步、或者参加一些娱乐活动,生活更加自由,但在有需要的时候也能及时受到子女的照顾,可谓幸福安逸。

  施行奖罚并举的村规民约则是蒋巷村的另一个创举。不仅让村民充分享受到自治所带来的民主权利,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构成全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亮丽底色。最近两年,随着发展过程中新情况、新矛盾的不断出现,老的村规民约逐渐显示出诸多不适应,无法实现有效管理。因此,2014年开始,村党委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形式争取村民意见,打破原来的管理格局,重新出台了新的村规民约细则。为了打造“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农村,新的村规民约对基层文化建设也作出了充分规定。淳朴的蒋巷人知道,只要传承“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蒋巷精神,就能带来巨大的财富,只要通过奋斗,就能获得幸福。

  如今的蒋巷,致富有岗位、住者有宜居、老者有颐养、学习有奖励、看病有优惠;学校像花园、工厂像公园、房前宅后像果园、全村像个天然大乐园。今天的蒋巷人,亦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正以崭新的姿态、更快的节奏,不断开拓新境界、创造新业绩,追赶现代文明的光芒,谱写科学发展的新乐章。幸福蒋巷,人间天堂。相信,蒋巷的明天会更好!

标签:
责编:顾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