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建筑学家与城市的情缘:你养育了我,我守护了你
2018-10-01 11:51:00  来源:交汇点  
1
听新闻

  1986的国庆节,《新华日报》头版刊登了长篇人物通讯——《他从诺丁汉回来》。文章的主人公,就是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仲德崑,当时刚从英国学成归来。

  32年后的国庆节前夕,记者再次回访这位中国建筑学教育领域的顶尖专家。这一次,仲德崑的关键词还是“回归”。

  回国,最正确的人生选择

  1986年,仲德崑从英国诺丁汉大学载誉归来,获得了该大学建筑学博士的学位。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那次留学创造了很多“第一”。

  他是改革开放后,教育部公派的第一批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

  他是中国建筑界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因为此前建筑学没有博士学位,而当时国内的建筑学教育领域也刚设立博士学位。

  他也是诺丁汉大学历史上以最短时间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

  后来,那批公派出国的优秀人才中,很多人最终留在了国外,但仲德崑的选择是——“回归”。这也是他认为的,在自己的人生中做出的最重要也是最正确的选择。

  “洋插队”——是仲德崑对两年留学生涯的形象比喻,因为那次留学过程可谓艰苦卓绝。短短两年时间,他用英文完成了外国留学生通常需要四、五年才能完成的博士论文。

  “刚到英国,我对自己能否完成学业一点底都没有。但由于经费的关系,我必须在2年内完成!”在仲德崑的内心里,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学业和事业,更关系到能否完成国家和学校交给的任务。

  他以最快的速度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近200本文献资料,详细作了笔记;马不停蹄地调查了40个不同类型的英国城镇,拍了3000张幻灯片,近千张黑白照片,还收集了大量的图纸、资料。

  为了节约时间,他把一周的饭菜用一天时间全部做好,存放在冰箱内,每天工作14-16个小时。“论文写作共花了9个月时间。这9个月相当艰苦,特别是最后四、五个月,简直是用自己的性命在拼!”

  他将博士论文的题目定为《中国城市设计——中国和西方城市设计比较研究》,论文完成后他在扉页写下:献给我可爱的祖国——中国和所有热爱她的人。

  论文是当时国内最早研究城市设计的选题。回国后,他也成为最早一批把城市设计理念引介到国内的学者之一

  回家,寻找最美乡音

  五年的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聘期还剩一年,一年后,仲德崑就将回到南京——他的故乡。

  “今年国庆,我从深圳回南京,有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要做。我和南京一中的同学要一起过70岁生日!”提到这件事儿,仲德崑很是开心。南京是他的根,他的家,不管是出国,还是出省,最终,他还是要回到家乡。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我的一生经历和共和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国家兴旺,个人才有希望。”出生于1949年3月的仲德崑说,自己是真正的“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

  1968年,在南京读完小学和中学的仲德崑下乡插队,在江都县里下河地区插队5年。和后来的“洋插队”一样,这次的艰苦历程也锻炼了仲德崑的坚强意志。

  1973年,他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并考上了

  南京工学院

  (1988年更名

  东南大学

  )建筑系。

  工作一年后的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研究生招录也正式恢复。这一年,仲德崑从陕西咸阳铁道部原专业设计院考了回来,成为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一名研究生。

  “这是中国最好的建筑学院,从此,我的一生和建筑学教育再也没有分开过。”建筑教育成就了仲德崑,仲德崑也在这一领域独领风骚。

  1986年夏天,留学回国后,仲德崑成为

  南京工学院

  建筑研究所所长助理。1996年起,历任东南大学建筑系主任(院长)、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在此期间,仲德崑还连续担任三届全国高等学院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这十多年,也成为中国建筑学教育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中国的建筑学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已今非昔比,越来越多的外国一流大学主动到中国来交流,他还连续三届至今仍然担任江苏省建筑师学会会长。

  2014年春节大年初二,即将从东大退休的仲德崑迎来了一位客人——专程从深圳飞来的深圳大学的校长李清泉。就这样,为校长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再次出任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去年年底,该院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短短几年时间,仲德崑带领深大建筑学院回归建筑教育的“第一圈层”。

  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仲德崑却把微信座右铭改成“夕阳依旧好,虽已近黄昏”。

  这种积极向上的能量,一直贯穿仲德崑的一生。特别是对于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仲德崑自有一番见解:“没有国家就没有个人,我只是比我的同龄人多了一点点幸运。但‘机遇+实力’才能把幸运变成幸福,才能把握住‘大时代’赋予每个‘小我’的宝贵机遇。更重要的是,我有幸遇到了一批优秀的老师,不论是国内的,还是英国的。”

  回归,诗意的栖息地

  有一次,仲德崑打出租车途经南京瞻园路。司机不由地介绍:“看到这些大树了吧?原来都是要砍掉的,后来被一位教授保了下来……”

  司机没想到的是,保护这些大树的教授,就坐在他的车上。

  这件小事让仲德崑很是欣慰。一个建筑学家对一座城市的贡献,不仅是一座座地标建筑,一张张规划图纸,还可能是城市里的一棵大树,一片屋檐,一种思乡的情怀。

  参与设计为梅园新村纪念馆绘制草图,参与鼓楼邮政大楼的设计,成功保护中山门到汉中门的遮天梧桐,从刀口下救出瞻园门前的30多棵大树,主持高淳老街的保护规划,城南高岗里的更新改造,夫子庙美食街规划设计……

  一座城和一个人最深的情感莫过于此:“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你养育了我,我守护了你!”

  南京,对于仲德崑来说,永远是最美的栖息地,不管走到哪里,最后都要回到这里。从深圳再次退休后,仲德崑想在江苏、在南京、在和夫人最初相识的灵山脚下,度过后半生,再做些人文方面的研究,关于人生,关于中国文化,关于文物收藏。

  又到一年国庆时,仲德崑还想通过本报由衷地发出祝福:希望祖国更好,希望南京更好!

  交汇点记者唐 悦

  【我和国庆】系列策划:宋金萍

标签:
责编:袁中江 崔欣
下一篇